时间:2023-05-18 19:18:02 | 作者:admin
近日,杭州联报速递有限公司(下称联报公司)召开了首届配送商营运大会。这家去年5月在浙江地区成立的公司,在全省11个城市,通过与当地报社发行中心、优秀快递企业联手合作,迅速编织了一张覆盖省内全境的“落地配”网络。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每日送”),成为联报公司在杭州本地发展“落地配”业务的第一选择。
纸媒发行之所以能转型做轻物流配送,其基础背景是长达数十年的自办发行经历,在各自区域内组建起全覆盖、无缝对接的投递网络,并拥有一批规模庞大、经验丰富的站长、管理员、投递员队伍。
在深入市场调研和详细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去年5月,“每日送”与联报公司合作,启动杭州“天猫超市”包裹派件业务,加速了纸媒自办发行转型物流配送的市场大门。
今年以来“每日送”更是将物流业务上升至公司战略核心地位,提出“当同城配送专家,当本地生活助手”,实质是要实现从配送基准服务到配送增值服务的飞跃和升华。目前,“每日送” 的派件业务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日均单量已突破1.3万单,已达到去年“双十一”水平。公司业务中,“天猫超市”配送占65%,当当网配送占20%,剩下15%的自由业务则包括市民卡、电信、生鲜配送,整体妥投率稳居95%以上。
电商购物非常讲究用户体验,要做到“用户至上”,就少不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因此,“每日送”还将尽快升级打造冷链物流服务,破解生鲜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是物流业的后来者,曾经错过了快递发家的时代,再不能错过电商繁荣的时代!”
最后一公里,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电子商务交易中用户体验的最后一环,也是整个交易流程中存在最多不确定因素的那一部分。
随着在线购物方式区域便利,商品类别已丰富至生鲜甚至钻石,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收货体验开始成为影响用户购物体验的重要变量。而这场“送达之战”的参与者不只是电商平台,新型创业公司和传统的快递企业,都开始从中寻觅机会。
顺丰优选便是这样的案例,依托母公司顺丰速运高效的线下配送能力,他们开设了生鲜商品的配送服务,这个领域可能是他们相较于传统电商平台最大的优势——生鲜商品不仅对送达的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退换货、保质期等问题,对其库存也是不小的挑战。而在5月,顺丰也开始了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业务——他们同时在全国开张了518家线下实体店:“嘿客”。“嘿客”定位为社区便利店,提供商品线上购买、水电缴费等服务,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下单,选择配送到家中还是上门店自提,也能在网络下单后,来嘿客实体店体验和自提商品。
拥有自建物流能力的京东同样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3月份,京东宣布与全国15个城市12个品牌近万家便利店签订合作协议。便利店入驻京东开放平台后,覆盖到的用户可享受到“下单后一小时送达”的服务。而最快能够15分钟送达,但这项服务需要收取额外费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表示,除便利店外,未来还可能会推出针对蛋糕店、药店、服装品牌甚至建材连锁的模型,试点结束后,将在今年下半年集中推出。
紧接着4月份,京东宣布正式涉足生鲜电商市场,进驻京东开放平台的便利店将直接从生鲜产品公司采购,放到京东上销售,用户下单后,便利店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这样的合作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PingWest所报道过的“众包电商”Instacart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模式,将生鲜杂货送到客户手中。这是一家2012年从YC毕业的创业公司,它一家按需供给生鲜杂货,顾客在其网站或者App端下单,商品将由距离顾客最近的百货超市提供,并且保证订单在几小时内送达。Instacart没有自建仓库,也不组建车队,而通过与全食超市、乔氏超市以及好乐多等百货超市合作,并与独立采购者签订合同,雇佣他们进行订单配送。Instacart会向用户按照次数收取费用:用户如果要求一小时内送达,则需支付9.99美元;如果要求三小时内送达,则需支付3.99美元。
采用这种众包采购、配送的方式,目前Instacart目前已在全美8座城市运营,包括旧金山、波士顿、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种快速的配送方式在大都市颇受欢迎。3月份,Instacart创始人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在登陆纽约的两个月后,收入增长为原先的2.4倍,并且2014年要扩张到10座城市。
而实际上,还有另一家创业公司也玩起了类似的花样——顾客在App上下单,签约的独立采购者从合作的百货超市提货,在规定时间内配送到下单用户手中:没错,它就是Uber。就在4月初,Uber在纽约曼哈顿地区开启了快递服务UberRush。在Uber划定的五个区域,用户打开手机App,像叫司机一样叫来信使(Messenger),他们将过来取件并配送到你希望的地址。使用UberRush后,用户将在手机上查看到信使取件的预计达到时间,以及随时查看包裹的实时位置。
对于这样的快递服务,Uber给出了收费标准:同一个区内,派送一个包裹收费15美元,如果跨区收费则增加5美元;所跨区域越多,则收费越多。“信使”(送货员)则由Uber负责招聘,并接受Uber的培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Uber的“信使”可不一定都是开着Uber的汽车来的,他们可能会骑自行车,也可能是步行。
这看上去很新奇,但比起亚马逊的“空军计划”,Uber的送货方式就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今年初,亚马逊CEO Jeff Bezos在参加CBS电视台60 Minutes栏目专访时谈到,亚马逊将在未来4-5年内推出Amazon Prime Air的新服务。这项服务将利用小型旋翼无人机,完成接单到收货的整个流程,并能在30分钟内送货上门。这些无人飞行器,能够飞离亚马逊旗下96间库房10英里(16千米)远的地方送货。亚马逊所做的事情,就只是输入收货地的GPS坐标,装上货品,接下来的工作就不用他操心了,无人飞行器会在卸货之后,自动返回库房。毫无疑问,在空中绕过汽车拥堵和建筑物的干扰,快速将货物送达,是亚马逊采用无人机的最大原因。
那么,就等着看这场最后一公里的“送达之战”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吧。
北京2014世界种子大会的品种展示基地里,一套漂亮的物流系统引人关注:只见一只只装载种子的球体沿着斜置轨道及管道,像水一样流淌,自动进入不同配送端口,送达指令地点。据现场的王震洲博士介绍,这是“LuGuo管道智慧物流系统”在种业领域的崭新运用。相关机构曾对超市做过测试,发现97%的商品可以经“LuGuo系统”自动送达,突破了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困局。此外,“LuGuo系统”没有尾气、噪音、污染、扬尘及PM2.5,对防治雾霾具有积极价值。
“首批正式开业518家,除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 嘿客还具备ATM、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5月18日,传言甚久的顺丰“嘿客”门店正式揭开面纱。顺丰速运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亮相“嘿客”门店仍归属“试运营”系统。
重在体验不设库存
早在2011年,顺丰就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顺丰便利店,除了常规的便利店服务外,还提供自寄自取、文印处理、扫描传真等服务,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但在面临成本远超预期等问题下,顺丰未能将此模式快速推广开来。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顺丰店不超过100家。
“嘿客”能否超越过去的顺丰便利店?据上述顺丰人士介绍,“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都是放置虚拟商品,通过手机扫码、店内下单购买的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和Argos不同的是,“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嘿客”体验店本身可以不赚钱,目的是带动网上销售,尤其是顺丰自有网上商城的销售。
强化快递物流主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嘿客”零库存的设计正是基于顺丰自身所具备的快速物流。
顺丰官方表示,“嘿客”标配的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方式)预约服务,顾客不用支付货款即可向商家预约,待商品到店后进行体验后再购买,无论购买与否配送均由顺丰承担。
同时,顺丰近两年大力发展的冷链物流也在“嘿客”上有“生根发芽”之势。记者注意到,顺丰通过已有冷链物流,在消费者购买水果、粽子等生鲜品类时,提供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配送服务。除此之外,冷冻、冷藏设备将成为“嘿客”标配。
业内人士强调,“嘿客”的尝试看似跨界,实则始终以快递物流业务为基础,依然是为其物流主业服务。
电商快递比拼自提模式
由于传统的“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始终难破,涉及到成本、隐私、管理等多重问题,为此,快递企业包括各大电商可谓使出浑身解数。
从去年开始,京东、圆通、韵达、城市100、顺丰等电商和物流企业都纷纷开设快递自提柜,遍布高档社区、大学校园、地铁站等区域。从实际体验效果看,快递自提柜虽然具有节省人力、全天候的优点,但自提柜同样面临投入大、盈利慢,而且还不能实现全品类覆盖的缺点。这或是顺丰创新自提模式“嘿客”、加入更多增值服务的原因之一。
就“嘿客”提供的普通代收服务看,业界最具代表性的尚属“天猫服务站”,由一些天猫签约的连锁便利店、物业公司、社区小店等组成,消费者货到后凭短信通知和密码去自提包裹。
此外,去年下半年,天猫小邮局—“猫屋”也先于顺丰在深圳前海启动。其创始人王戈当时对媒体表示,未来随着O2O的落地,猫屋的商业模式还可以拓展至服务于百米之内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从而向商家收取一定比例的市场营销费用。“嘿客”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
据《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
同行回应
不是主流 目前不考虑效仿
徐勇表示,顺丰上述业务也是针对最后一公里“特定市场”的尝试,并不是所有的便利店,比如,如果小区没有网购需求就不会开设。徐勇认为,因为市场定位的不同,“嘿客”模式不适合“四通一达”。“嘿客”处在尝试阶段,外界不必对此过于敏感。
两位“通达系”市场管理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拼“最后一公里”客户满意是第一位的,只要能使客户满意,即便不以便利店的形式也可以达到,并且成本相对低很多,便利店代收也只能是辅助,不能作为主流取件,目前不会考虑效仿这种模式。
本文地址:[最后一公里]破解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http:/www.606212.com/a/11665.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