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网物流常识物流资讯物流百科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时间:2023-05-18 19:18:45 | 作者:admin
  经常在CSDN上看到“程序员××岁之后怎么办”的讨论,笔者也曾为这个问题所困扰。笔者有10年的软件开发经历,4年前从公司辞职,成为一名独立软件开发技术顾问,潜心研究UML/需求/设计相关技术的应用,并上门为软件组织提供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到现在为止,上门服务的软件组织已经超过80家。笔者把一些很零碎的个人感觉整理成文,如果您现在是一名程序员,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作筹划,而且对软件开发充满热情,想把它作为长久的事业,希望这点浅见能给您一些参考。   上路需要什么   首先说一下笔者对“咨询”的理解。咨询不是写作,写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和帮助他人学习,但技术作家并不一定是顾问,虽然顾问也因为有感而发而写作。咨询也不是演讲,一些开发技术大师经常做演讲,但他们未必在做咨询。咨询不是直接承担开发项目,他注重授人以渔甚于授人以鱼。咨询不是开发技术支持,例如,SQL Server的开发技术支持也许是对SQL Server认识很深的专家,但他们提供的服务不是咨询。咨询不是培训,培训公司和咨询公司不是一回事,例如麦肯锡是咨询公司,但不是培训公司。   笔者认为:咨询就是研究软件开发团队当前的问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出定制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开发团队行为的改变。   笔者把一名技术顾问所需要的条件归纳如图1。根基是聚焦最后一公里,激情、技能、服务心是三根柱子,屋顶是市场需求。   图1 走上顾问之路需要的条件   市场需求   软件越来越复杂。说起搭建软件,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比喻是建筑。笔者认为,这两个东西的复杂性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一间房子,今天用来作餐馆,明天可以用来作花店,后天甚至可以改作公厕,但餐馆软件、花店软件和公厕软件所涉及的业务规则可以差别很大。软件正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渗透到各个行业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简直是要映射这整个大千世界,其总难度估计正朝着神创造世界的难度进发。和建筑对应的应该是建筑软件。软件越来越复杂,如果开发团队不改进其开发方法,很难应付复杂性的增长。这种不断加剧的复杂性,导致需要外部的人专门来研究一些特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开发团队不断碰到,但因忙于具体事务,无暇专门研究解决。于是就产生了对需求专家、对象设计专家、.Net架构专家、过程改进专家……等技术顾问的需求。   服务化、团队化的趋势。随着软件复杂性的增加以及编码工具效率的改进,开发团队里,不再只有编码技能得到重视,而是遍及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各大工具厂商也在向这方面转型。几年来Borland先后购买了TogetherSoft 、Starbase、BoldSoft和TeraQuest,专心打造ALM解决方案,并把公司由工具厂商向服务厂商转型。IBM购买Rational,买掉PC部门等举动,也表明重点在向服务转移。微软的新开发工具叫做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从Team System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微软的趋势。在这样的土壤之上,以改进开发团队技能为目的的开发技术顾问服务才能蓬勃发展。   竞争的加剧。从2002年开始,国内的一些网站和公司陆续开始提供软件工程培训和咨询服务。2005年,一些国外的软件开发咨询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也说明市场发展了。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觉得,市场需求正在增长。注意:只是“觉得”,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和证据,推理也未必严格。   市场需求是屋顶,没有需求,空有其他素质也无济于事。市场需求可能超越了个人掌控之外,但其他素质应该是个人可以掌控和改进的。   激情   笔者把激情排在第一根柱子。软件开发是特别需要终生学习的行业,而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加剧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顾问成为一名通才型专家,而且要更频繁地更新知识。顾问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以笔者为例,经常有开发人员表示羡慕笔者:工作自由,随时可以休假,收入高…。但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工作时间根本不自由,上班可以请假,在给开发团队做服务时总不能请假吧?随时可以休假也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工作,根本没有休假的概念;,除了偶尔玩玩冠军足球经理,其他娱乐已经很少;,长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能照顾妻儿更不用说了。如果对软件开发没有足够的热情,就很难支撑下去。   激情来自对软件价值的认识。今天,网络改变了很多东西,实际上网络只是软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网络普及之前的风潮就是计算机的普及,Bill Gates“让每个桌面都有一台计算机”的愿景改变了整个世界。不管今天我们如何赞Google弹MS,MS们的功绩不应忘掉–谁把计算机摆在了每个人的桌面上?归结为一句话:软件带来人类自由。   激情来自对软件之美的认识。Robert C. Martin曾写过一篇小文章《软件之美》,如果从创造世界的角度来看的话,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协作就是一种美。用《人月神话》中的话说,“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折射,一种呈现在每片独特、崭新的树叶和雪花上的喜悦”。   有了激情,才有不断提升技能的动力。   技能   第二根柱子是技能。笔者尝试把顾问所需要的技能及重要性对比列出如图2:   图2 笔者认为的技能重要性比较   专业技能。作为一名软件开发技术顾问,专业技能永远是瓶颈。以笔者为例,几乎每周笔者都收到各种模型、文档、代码,也会被问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有的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这些都强迫着笔者去学习新知识,顾问首先应该是研究人员,只不过他研究的是前线的问题。笔者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把china-pub计算机书店里的“近期新书”都点开看一遍,觉得可以看看的就下单。买来后扫一遍,觉得没有必要再看的,就再卖掉或送掉。软件开发最终是有道理可讲的。笔者不主张把软件开发神秘化,认为程序员群体和软件开发过程有多么的特殊性。常言道人心难测,也都还有心理学这样的科学,甚至宗教还有神学。两份需求规格摆在一起,总会有一份更好地权衡了涉众的利益;两份设计摆在一起,其中总会有一份更加适合项目的当前上下文。就算答案不是唯一,至少其中的折衷、权衡的道理,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还是可以理得清楚的。   人际关系技能。顾问要改变的是团队的行为,人际关系的技能相当重要。除了和开发人员打交道之外,还要和人力资源人员、商务合作人员打交道。有时候他们的思路和开发人员差别相当大,在一些公司,行政人员压在开发人员头上,这时如何能折衷地配合行政人员的要求也很重要。   传授技能。传授技能并不是很重要,以笔者看来,如果一名专家真的能解决团队的问题,只要他不是太狂妄,就算表达结结巴巴,从他眼神中的光辉我也觉得他是一个好的顾问(其实就算是个哑巴,我想他也能够帮到开发团队的)。在笔者看来,基本不存在传授技巧不足的问题,如果有这样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专业技能不专的问题。如果知识已经融化到血液里,怎么表达出来都是好的,如果表达很苍白,往往因为没有吃透。   学历等其他技能。笔者见过非名校毕业本科学历的开发人员,作了多年开发,依然对技能的提高充满热情。也看见过名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博士,作了几年开发之后,改换了市场或管理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这方面因素是影响最小的。   服务心   谦虚。顾问一定要谦虚,尊重开发人员,他们才是奋战在第一线的人,最了解情况的人。不要以为你设想的方案就一定套得上他的实际。就算最后证实90%的可能是套得上的,但在没有变成实际之前,不要做假设。要把每个团队的情况看成是新情况,每一次经历都是全新的。不懂的事情不要做评判。   锤炼。把每一次服务看成是锤炼技艺的机会。在过去的几年中,伙伴们一次次地给我机会来实践、发展和锤炼技艺。特别是他们最开始时给予的信任,最让我感激不尽。优秀的软件开发顾问不能培训出来,只能锤炼出来。Martin Fowler不好复制,这正是竞争的门槛所在—既然无法象压光盘一样批量复制,就不存在大公司倾销的危机。   金钱。我们不可避免要说到钱的问题。做这个工作收入一般要比大多数开发人员高得多,但毕竟是一个卖苦力的工作,不可能象网易丁、腾迅马、盛大陈…一样发展到身家过亿,而且不是所有的顾问都有很好的收入。虽然提供服务是为了获得收入是一个事实,但价格是次要的因素。至少从笔者这几年的经历中,从没有和对方为钱的问题闹过不愉快或过多纠缠。主要原因是我们选择看重服务质量而不是价钱高低的开发组织,来为其提供服务。幸运的是,服务对象一般是主动找来或者互相口口相传介绍来的,事先对UMLChina有一定了解,这样建立起来的纽带更牢固。   聚焦最后一公里   “聚焦最后一公里”是地基。笔者觉得这是区分何为真正顾问服务的一种方法。这也是UMLChina的服务一直以来秉行的路线,一条比较“草根”的路线。   立竿见影。不能很快应用在开发里面的技能,教给团队是没有用的。顾问传授的一切必须立竿见影,这对顾问的知识面和灵活运用技能的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长远打算,过分宏大的改进往往会夭折。每教授一点,就帮助团队去实践,只要大家的相关技能一点点地上去了,而且取得了共识,那些适合团队的整体框架、宏大规范慢慢就出来了。   匍匐前进。宁可十日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改进一点是一点。如果团队有行之有效的需求规范,不必考究于它是不是采用用例技术,而是把重点放在需求的内容上,使团队在何为需求,何为设计上获得共识;如果团队面向数据库开发的方式很熟练,可以借鉴面向对象的思想,折衷到过程+数据库的开发上,不必强求团队“对象化”。   拿来主义。在为开发团队改进技能时,不必拘泥于某个流派或风格,一切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管用就好。也不必计较于是否原创,要善于占在巨人的肩膀上,着力于细节和应用上,正所谓:不做先知做圣徒。   2月9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回应了国内外媒体高度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   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的网络零售交易额为4.19万亿元,同比增长25.6%,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15.2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市场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增长速度快   网络零售的渗透作用持续增强,实物商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2.6%,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8个百分点。网络零售成为带动零售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商务部对重点零售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网络零售业态增速为25.4%,远高于百货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等其他零售业态的增速。   二是网络零售行业逐步成熟   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B2C模式的优势逐步增强,在网络零售交易额中的占比超过55%;竞争方式向良性发展,母婴、生鲜、跨境、家装、时尚等领域的小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差异化竞争,培养在各自行业和客户群体中的优势;网络促销更加规范有序,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不再主打“价格战”、“公关战”,而是推出高品质服务,组织演艺、直播等活动,营造全行业参与的购物节氛围。   三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网络零售发掘释放消费潜能,农村网购更加普及,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三线以下城市的订单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增速,成为新的消费驱动力。网络零售为国产品牌崛起提供平台,在家电、手机等市场,国产品牌确立优势地位,传统品牌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在年轻客户群体中打开市场。   网络零售大数据支持定制化生产,众多制造企业纷纷开展“专属定制”活动,通过挖掘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快速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推出新产品。   四是线上线下融合持续推进   零售巨头强强联盟,形成优势互补的融合模式,推动零售业资源优化配置。电商平台协助商家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了“线上下单、门店提货”、“门店下单、仓库配送”等新型零售方式,加快传统商业数字化。   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旅游出行、教育和健康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模式不断创新,二手闲置、共享租赁等分享经济成长迅速,2016年O2O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45%。   五是新技术推动服务升级   电商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云计算服务商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从概念走向应用,大幅提升了物流快递效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新技术应用也催生了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个性化场景,实现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千人千面”的定向导购和促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逐步成熟,缩短了消费者与物品的视觉感知距离,提升用户体验,辅助交易达成。   去年2月,国务院决定在10个省市、5个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请问过去一年,试点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上海等15个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期2年。   一年来,商务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任务、狠抓落实。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已初步显现。   一是认真谋划试点方案   全面设计试点总体方案,为各试点地区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探索方向,做出了五个方面国家支持政策保障的安排。认真指导试点地区编制当地试点方案,并积极协调各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   二是有序出台支持政策   经国务院批准,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并积极推动财政、税收、金融、基金、便利化等5个方面保障政策的出台。   三是加快建设监管平台   商务部组建了平台建设工作组,全力推进试点监管平台建设。目前,现有7个业务系统功能梳理、服务贸易各项促进政策梳理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用户名排查归并等工作已完成。   四是持续加强督导评估   去年8月,分管部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试点地区汇报,要求加强调研、聚焦重点、狠抓落实。去年底今年初,商务部先后组织两次试点情况调研,召开两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圆桌会议,督导加快试点工作进度。目前,正抓紧研究制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年来,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构建新的管理体制   15个试点地区均成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或服务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由商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试点建设的管理体制。同时,各地纷纷探索建立本地区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监测平台,为发展决策和绩效评估提供支撑。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   各试点地区立足于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从探索立法、加强引导、打造平台等方面着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积极落实财政资金,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市场拓展、语言服务等公共服务。   三是完善政策框架体系   各试点地区积极推进国家财政、税收、便利化等政策的落地和配套,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充分发挥政策作用,助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四是创新监管模式   各试点地区围绕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研究创新通关监管便利化和事中事后监管举措,积极探索新兴服务贸易监管方式。各地先后推出了通关一体化机制、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重点企业征信系统等创新举措。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到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包括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等多个方面。请问商务部今年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2014-201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017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推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和信息化改造。支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着重解决乡镇和农村之间“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让产品“出得来”、“下得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二是提升农村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加强农产品分等定级、包装、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品控、溯源、品牌培育等服务,推动农产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开展农商互联,促进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合作,依托线上电商平台,整合线下农产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打造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同时,推动农村工业品、旅游及服务产品的电商化,培育一批电商强县和特色电商村镇,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三是深化电商精准扶贫   加大综合示范工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扩大支持范围时向国家级贫困县倾斜。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赴贫困地区进行现场指导。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弱但潜在产品丰富的特点,推动大型电商企业与贫困县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市场化对口帮扶机制。   四是加强经验总结和推广   今年,我们将召开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现场会,全面总结三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进展,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修订农村电商《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发布第二辑农村电商典型案例集,组织对示范县政府负责人进行培训,加强地区间的经验交流。   此外,我们还将对示范县进行“体检”,通过绩效评价,帮助示范县发现问题,提升工作水平,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本文地址:[最后一公里]十一年前的文章:聚焦最后一公里http:/www.606212.com/a/11699.html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最后一公里]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有望破解

    下一篇作文:[最后一公里]物流“下乡”,最后一公里有你想也想不到的“骨感”!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文章《[最后一公里]十一年前的文章:聚焦最后一公里》为物态网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文章《[最后一公里]十一年前的文章:聚焦最后一公里》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