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7:16:17 | 作者:admin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要获得整体的最优。而在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中,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一个也不能少。
一、内部资源整合
1、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使用客户整合成一个系统,取1+1大于2的效果。
2、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企业内部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整体对外竞争实力。整合所有与物流相关的资源,即为使用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整合是一个以使用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不断演进的整合过程。
二、物流的要害就是资源整合
1、管理是物流的永恒主题
虽然物流是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组织方式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但是,管理作为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最终输出却始终没有改变。物流始终是一个“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是总体的策划和协调,而不是局部的操作。
2、物流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
从单点仓库的选址和库内空间的分配,到仓库网络的设计和存货的分布;从运输工具的配载,到承运人的管理,到多式联运的组织,到货运路线的安排;从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到技术和流程的标准化,到物流IT系统的网络化;从具体物流运作环节的安排,到总体物流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无不包含以成本-效益为中心的技术经济分析,都是物流管理的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对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物流运作成本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寻求总成本最小的物流解决方案,已经构成了物流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要谋求客户物流总成本的最低,就必须对各种物流运作进行统筹的安排。不同的客户服务需求会提出不同的资源整合的要求。如货物的紧急发送就可能要求不经过入库就直接进入现场。显然,物流管理的范畴越宽,覆盖的环节越多,实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而降低物流总成本的运作空间就越大。但同时也对物流企业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供应链管理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链的延伸,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特别是战略联盟和供应链管理竞争等理念的普及,将会有愈来愈多的物流企业将其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于供应链管理服务。因为即使是比物流管理系统更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行,也只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罢了。
4、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要点
虽然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均是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手段,但资源整合的目的无外乎是增强企业内部客户相互之间的服务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物流资源的整合应该是客户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下面将物流资源整合具体说明一下。
三、客户资源整合
1、服务——企业内部物流的要求
确切的说,是管理服务。包括诸如承运人管理,货运组织调度,配送中心管理,物料回运管理,配送中心设计,信息流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
2、使用客户——企业的重要资产
一般认为,客户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根据客户价值为其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并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作为重要资产,企业必须善待物流使用客户。必须创建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延长客户的“使用寿命”。必须通过自己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增强客户对外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客户的经营绩效。所以,企业的内部使用客户价值是指客户所要求的企业对它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可以用物流服务对客户对外竞争的重要度来衡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物流企业的使命就是不仅要使客户的当前价值最大化,而且要使客户的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企业对内部客户关系的基本定位将决定其客户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3、老客户——物流企业客户资源整合的重点
最根本的是要把客户服务理念融于日常的物流管理活动中。当然,这样的问答既要制度化,即所谓内部业务管理审计;也要个性化,即随时跟踪主要客户和特定市场的发展。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物流管理运作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结合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对物流服务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在特定的服务领域将市场再细分为高价值产品物流和低价值产品物流,或确定普通物流服务和特殊物流服务的分类。根据客户需求,在统一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
4、全方位的服务——客户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
建立客户资料,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经常走访客户,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实施专家营销,帮助客户重整物流业务流程等都是整合客户资源的有效方法。
四、能力资源整合
1、能力资源整合存在偏差
对物流服务能力资源的整合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但也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失误的地方。
所谓物流服务能力资源既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有形的实体资源,如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又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无形的技能资源,如货运组织方式和存货控制能力等;还包括物流服务的知识资源,如拥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对具体产品的物流运作具有透彻的了解等。更包括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团队等。
2、服务创新是能力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以物流服务创新来整合能力资源将有效的避免仅仅是为了“做大”所进行的整合和整合以后的貌合神离。所谓1+1大于2的部分就源于物流服务创新。
五、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实际上,IT系统本身就是整合客户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具体来说,信息资源整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物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物流企业对配置IT系统的认识程度是很高的,但往往忽视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2、决策机制的变革。信息共享必然要求变革企业决策机制,往往意味着管理决策权的分散。这与IT系统整合物流管理信息的路径正好相反。
从物流运作的总体来看,物流管理决策必须由参与各方共同来做;从物流企业使用客户来看,物流管理的决策必须分级授权。
这是由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所决定的。
无论如何,所谓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并不是简单的取消中间管理层,而是要让企业的决策层更贴近内部使用客户,取得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3、物流服务知识管理。尽管我们强调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的学习,但必须充分注意到物流管理服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所以,企业应根据管理服务的实践,逐步对特定使用客户的物流服务运作建立规范的流程、标准和服务体系。在这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物流服务知识固化的过程中,逐步分离出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资源配置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内部的物流管理服务模式。
综观上面所述,企业要做的就是找到企业内部客户的最佳结合点,并实现物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企业整体对外竞争实力得到巨大地提高,这也是中国企业物流改革的方向。
文/郭湖斌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力地支持着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现代物流业是深入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巨大系统,是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产业,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多层次性,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并进,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后续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物流和配送领域的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和配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物流行业协会和有关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课程。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对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教育有着典型的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拟从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层次的角度探讨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的种种因素造成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职物流教育起步更晚,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未明确。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1. 物流教育人才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但现代物流业绝不是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但在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依然存在,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物流的高级形式日趋明显,全球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正逐步形成,因此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2. 物流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差距较大。
我国物流专业和人才的培养首先在交通、铁道、物资管理等相关行业的院校中起步,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如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等。而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和人才的培养则首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1993年就开始物流管理专业。这些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就比较注重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仓储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物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需求的多样化、经济的市场化、市场的一体化、竞争的国际化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的科技化、信息的产业化、系统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的集成化赋予了现代物流实践活动更多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物流现代化服务上,使物流形成了一个技术标准化、合理化、效率化的物流系统。但是,我国许多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方式和经营手段等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物流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
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
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目标上是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比较差,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物流教育状况,研究生、博士生数量有限,相当数量的本科生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便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当然在这里不是否定物流本科生教育的水平,但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第三:在办学体制上,只看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对物流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而在实践过程中缺少创新。对物流人才的理解,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人才,即:物流政策研究人员、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讲求“宽口径、综合性”。
2.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发布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优势课程。
3.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化教育
物流企业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从而引发出职业岗位的复合型和专业化趋势。职业岗位的复合型就是要求毕业生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能力结构,如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掌握物资的储存保管技术,还会驾驶各种类型的叉车。维修传送机械和相关电器,并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毕业生对知识能力有专攻,取得某些专业领域特有的技术和技能,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这些专门化人才岗位需求量虽少,但却不可替代。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既要做到“宽带”型,又要有专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1. 高职物流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已成为—种共识。
要实现我国物流的现代化,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物流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物流科学技术的教育问题。我国物流高职教育要在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最新成果吸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学的具体要求,物流职业技术教育必然定位于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对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将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将围绕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然做出调整。
2.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和综合化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型劳动者,增强实践性课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力。如开设“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物流配送实务” 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一般性的讲述外,还需要在校内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未来的物流业的竞争是全球一体化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就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然注重国际化的内容。国外的物流职业教育很成功,国际上有影响的物流认证体系有两部分:欧洲物流认证体系和美国物流认证体系。为借鉴国际先进的物流职业教育理念,很有必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即根据接受教育的程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从当前情况来看,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率的“拿来主义”。
4.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内容的数量化
在传统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折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与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因此,未来的物流教学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统计学知识的培养。
5.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高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流专业教学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1)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2)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高职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在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
(3)推广案例教学。高职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临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我国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企业规模也将向大型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企业的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我国物流企业现状来看,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依靠物流企业自身是难以筹集的,而通过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存在重重障碍。 一、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产信用不足
造成我国物流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物流行业执行国家指令、实行政策性经营,充当政府调剂物资的运输工具,在其运行过程中,形成大量政策性负债,经济体制转变后,国家财政对物流企业政策性负债没有进行适当的补贴。二是自身因素。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部分物流企业没有适时转换经营角色,缺乏竞争意识,自身发展意识淡薄,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经营性亏损。同时,在计划经济时期,物流企业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了企业效益,无法积累利润。经济体制转变后,物流企业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较少。由于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发展动力,造成物流行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1999年,物流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70%以上。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导致资产负债比例较高,难以从银行取得信贷资金,更不容易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从我国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技术含量来看,总体技术装备落后:所拥有的设备和设施,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或配置的,大部分已经陈旧、老化;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物流企业在利用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时,由于资产信用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其评估价格自然偏低。同时,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物流企业资产技术水平偏低,发展潜力不足,银行不愿对其贷款,物流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融资额度有限。
二、信贷机制制约物流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部门在贷款过程中均实行“谨慎性原则”,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并建立了一套手续繁杂的审批程序,同时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而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提供担保,而且担保连带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或个人愿为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在办理财产抵押过程中,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较高,而贷款抵押率较低。一般房产抵押率为70%,生产设备抵押率为50%左右,动产抵押率为20%-30%,而专用设备抵押率只有10%,而物流企业的资产主要由专用设备构成,贷款抵押率明显较低,同时金融部门还要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用度来调整贷款抵押率,并且抵押物品还要满足金融部门的其他要求,在这种体制下,物流企业融资额度十分有限。由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融资费用较高,贷款抵押率较低,现行信贷机制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金融部门注重“盈利性”,在信贷过程中倾向于“短、平、快”项目,而物流企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行业,投资回收期较长,金融部门不愿对其贷款。
三、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可以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目前,我国企业尚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如果企业要发行债券和股票必须经营业绩良好,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批,通过后才能向社会筹集资金,而且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主要在公开市场交易。由于资本市场的严格限制,物流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6家上市物流企业,从分布情况来看,上市物流企业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物流集团。从融资规模来看,26家上市物流企业共筹集55亿元资金。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融资规模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在A股市场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不能成为物流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四、社会信用危机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部门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使得金融部门产生“惜贷”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经济普遍不景气,企业负债偏高,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②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有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多头开户,分散资金,逃避监督。③企业借改制之名,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社会信用的危机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被迫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并制定一系列贷款条件和担保措施,将一些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企业拒之门外。物流企业也被这些条件和措施限制在门外。同时,由于社会信用危机的影响,企业间资金相互拖欠问题也比较严重,制约着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融资。
五、社会各界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国家财政对物资流通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明显不够。造成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界对物流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企业对生产和管理比较重视,但忽视购运和储运等流通环节。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掀起物流热潮,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发展我国物流的对策,部分企业开始发展现代物流。但是,“物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时间较短,进入实践领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物流企业的融资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充满潜力的市场———跨国企业物流客户 中国的物流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从总体来讲,在中国,物流费用占零售商品价值的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只有3%,这样高的物流费用驱动各方通过外包物流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服务。中国物流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样在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在过去的三年间,众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增长都超过了30%。
而在整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跨国企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当中的众多企业将中国作为他们在亚洲甚至全球的制造中心,这改变着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情况。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而他们无论是在整体物流运营还是在物流外包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只有针对这些特点,设计自己的网络、服务、市场营销手段并培养相应的能力才会最终赢得这些跨国企业物流客户。
2.跨国企业物流客户———物流运营特点
与国内的企业比较起来,跨国企业在物流运营上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进/出货流的比例高于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在进货流上,这主要是由其国际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模式所决定的。
·对整体物流成本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跨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不仅仅停留在直接运输和仓储成本上,他们更多地关注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有一些跨国企业建立了“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概念,试图打破组织上的界限,对各个环节上的物流成本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而在整体优化。
·相对于国内企业,跨国企业有更大的压力来降低其物流成本,而其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也不仅仅限于直接运输和仓储成本的降低,而是同时关注优化供应链相关的流程、运输模式和降低管理成本。
·物流方面的挑战对跨国企业来讲,有成本方面的,同时也有运营质量方面的,而国内的企业往往更多的强调成本。
跨国企业物流方面以上的运营特点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有一定的启示:大量的进出口物流相关的业务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有国际货代的能力并有一定海外网络的支持;良好的物流成本的核算意味着跨国企业更容易意识到较为复杂和整合的物流服务的价值;较大的物流成本压力意味着想为跨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应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供应链流程优化的能力;而跨国企业对运营质量的关注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有较强的运营控制能力,特别是有外包承运人参与的时候。
3.跨国企业物流客户———外包物流需求
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上也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
·从外包物流的原因上看,对跨国企业来说,首要原因是希望更为侧重核心业务,其次才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当然他们也把外包作为提高服务水平和简化复杂运营流程的手段。
·从外包的供应链环节来说,国内的企业侧重于外包出货流且是从工厂到配送中心这一段;而跨国企业不仅外包其出货流,而且也有一定的比例外包进货流,即使在出货流中,许多跨国企业也不仅限于工厂到配送中心这一段,而是延伸到最终客户。
·从外包的物流服务来看,大量的跨国企业都外包了直接运输、国内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与国内的企业比起来,他们在国际货代、物流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上外包的程度也较高,但对所谓“整合的物流服务”却与国内企业一样,也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上,对跨国企业来说,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行业/运营经验、业内的声誉、网络覆盖和价格。而与之对应的国内企业的选择标准却不尽相同,他们很看重价格和拥有战略性的资产。
以上跨国企业外包物流的特点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意味着:物流外包的决策是战略决策,而非运营决策,所以在针对跨国企业做市场营销的时候,仅仅关注运营层面的经理人是远远不够的;外包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价值定位可以是多种选择,比如“进货流管理专家”或“最后一公里配送物流提供商”;除了外包基本的服务,跨国企业同时外包诸如国际货代、物流信息和增值服务,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相对广泛的物流服务范围并具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中,由于跨国企业更强调行业/运营经验和业内声誉,所以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成功的样板项目往往比一个超级销售人员的作用大得多。
4.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如何赢得跨国企业物流客户
跨国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一个细分市场,因为他们对外包物流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乐于外包并外包更多的、更为综合的物流服务;但同时他们对外包物流服务提供商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有较为严密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程序,更为强调行业/运营经验和运营控制能力。所以对于一个已经或者计划进入这一细分市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有必要的:
·网络:除了国内的网络,也要对海外网络的建设给予一定的关注度。而海外网络的发展不一定完全是自建的方式,更多的可以依靠合作伙伴的方式。对于国内网络的发展,也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不同的价值定位来平衡网络的深度和广度。
·能力与技能:一是要培养较强的运营控制能力,特别是将直接运输外包给其他承运人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优质的服务和信息的畅通对赢得跨国企业客户是很重要的;二是要具有相对整合的物流服务能力,这包括进货流的服务能力、最终客户的配送能力和物流流程优化的技能。物流服务提供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定位着重培养相应能力与技能。
·服务产品:为了满足跨国企业物流客户的需求,服务产品的设计应相对广泛一些,不仅包括那些基础服务,也应包括一些相对复杂的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服务可以是国际货代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等。
市场营销手段:在对跨国企业的物流客户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应强调对高层经理人的营销,而非仅仅针对运营层面的经理人。另外,最具说服力的营销手段应该是在目标行业中取得成功的样板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证明自身的操作能力并最终赢得客户。
作为跨国企业的外包物流服务提供商能够通过以上的努力赢得客户的信任并最终成为他们的长期伙伴,与之一起成长是理想的合作模式。
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运输业纷纷把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市场空间的现代物流作为第一选择。我国交通运输业专业化程度和运输效率都不高,尚未形成有机的综合运输网络。目前,我国物流业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企业还未出现,与UPS、联邦快递等国外物流企业相比,国内物流企业存在市场份额小、服务功能少、竞争能力弱、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组合等不足。我国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转化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调整经营方式运输企业要根据物流的运作规律调整其经营形式,在这方面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1.向专业化运输方向发展。如形成专业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快件运输、散货运输企业,有实力的运输企业也可进入专业性较强的诸如液化气、冷冻物品及保鲜物品等特种物流运输领域。总之,要成为客户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竞争能力的专业运输企业,以运输的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融入物流。
2.提供以运输为本的多元服务体系。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应抓住机遇,学习物流管理知识,扩充物流技术,进入客户的物流系统;从运输本业出发,发展相关服务业,形成以不同层次的货运场站为依托,以信息服务、货物代理等中介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运输服务体系。目前,中运、中海、中外运、大众交通等国内大型运输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服务,并初见成效。
延伸服务链条现代物流运作强调物流服务企业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并同它们建立起战略伙伴协作关系,进行跨行业的、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增强整体竞争力。因此,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物流的转化中,要注重同其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商业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运输企业既可以依托上游的生产企业,成为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物流代理,也可以依托下游的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加工中心。
加强网络建设在传统运输中,画地为牢、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运输企业之间尽管在同一城市、同一地区,各自的储运设施只有一墙之隔,但不能共用,不能形成网络。而现代物流要求运输企业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成本还应合理。要完成这种服务,单靠一个企业是不行的,要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统一的物流网络。没有网络,商品供应、补货及配送的时效性就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在向现代物流转型的过程中,运输企业间应加强联合,实行团队作战。
本文地址:论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整合http:/www.606212.com/a/10673.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