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21:43:26 | 作者:admin
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海内外纷纷在资金、物资、医疗设备等方面鼎力相助……
然而,这次地震却造成公路、铁路和民航等交通设施严重受损,这给救援行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全国各地积极捐献的抗震救灾物资在后方堆积如山,如何能通过最迅速、顺畅且透明的途径运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成为中国整个物流行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空中物流作用大显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立即出动进行抢险救灾,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空运对于援救生命来说,其主要优点有:①高速直达性空中较少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航线一般取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②安全性能高随着科技进步,飞机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使其安全性能增强,事故率降低,可以直接用于援救地震灾区。③经济性良好,直接能在地震道路不通时运用。④空中航行的平稳性和快速性减少了时间,所以在地震中采用空运物流太重要了。而且在伤员赶时间上也有明显优势。⑤山区路不好走,用空运直接有效。⑥有利于把快运援救物资和伤员及时处理完毕。另外,在一些高附加值危险作业和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货物上,空运物流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次先采用了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侦察后,后降落在白龙江畔的草滩上。飞机上运来的正是灾区最急需的药品: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空降兵的某军紧急前进到了五个镇乡受灾的地方,先遣队3000名官兵已经全部展开投入到各个救灾的过程中。保障部队后续的物资供应,已经给他们提供了3000份的应急食品,7000瓶罐头,5800瓶矿泉水,有一个连直接空投到茂县的受灾地点。
中国军队出动直升机,向绵阳、绵竹、彭县地区空投食品等物资12.5吨。解放军在13日将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空运物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物品紧张局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救灾的重视和关心。同时,空军航空兵某师再次出动70架次伊尔76大型军用运输机,为四川地震灾区紧急空运了800多名空军救灾官兵,以及药品、食品、救灾器材在内各类救灾物资20多吨。为了确保把人员和物资尽早安全空运至灾区,该师派出了精兵强将,根据当地和灾区的夜间气候条件,制定了周密的空运物流计划。空运物流量比起过去有了进一步增加,在空运物流的基础上又有了空降和空投物流,在灾区空降了15名特种大队的人员,空投了15吨物资,主要是食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效运作体现综合国力
空运物流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是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其服务主要考虑准时性、安全性和缺损率三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经常发生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交通事故、火灾、水灾、旱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一旦出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空运物流需求。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在极短时间内,远距离运送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显示中国军队的军力投射能力大增,而这是解放军近年来运输装备、指挥体系和官兵素质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解放军的表现,其实是一次对处置突发事件战斗力的全面考验,我们的军队应急解决能力已经达到现代化国家的水平。空运,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也是在这紧要关头的不二之选,尽管天降暴雨,天气状况恶劣严重影响了空运救灾的效率。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架架飞机陆续飞往灾区,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谱写了一曲震撼世界的救灾抢险英雄壮歌。同时,通过这次抗震救灾实践,也显示了中国物流业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正在显现,体系也正在完善和成熟。
物流实践 未雨绸缪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日本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完善相关的立法、修建水库和整治堤防、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处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等,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十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化发展方面,不仅建立起了完善的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而且,在长期的应急实践中,积累起了丰富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效应急管理的经验,为我国各级政府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其实,中国的相关组织一直都有减灾防灾的预案,因此进行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储存。1998年长江及2003年淮河、黄河的大洪水,2003年甘肃、内蒙古、云南的地震,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抗击自然灾害产生了大量的空运物流需求。自然灾害产生的空运物流需求每年给社会造成的额外物流成本目前无法估计,应是中国支出的最大、最有价值的空运物流成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大量救灾部队、医疗人员和救灾物资,通过水陆空的立体操作方式送往灾区,不少热心的民间志愿者也筹集了纯净水、棉被、方便食品等物资送往救灾一线。政府和民间的联合行动让灾区同胞们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援助。
实际上,这是一次大型的地震物流的实践,也是一次对于国家整体物流基础能力、调控手段和执行力的严峻考验。
完善机制 提高效率
尽管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但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决策失误、恐怖主义、地区性军事冲突等“人祸”仍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有的难以预测和预报,有的即使可以预报,但由于预报时间与发生时间相隔太短,应对的物资、人员、资金难以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从宏观层面上看,从我国唐山大地震到美国“9·11”事件,从SARS、“禽流感”到近年频发的矿难,人们在突发事件目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均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尚未具备相当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当危难发生在所有救护车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的现场,人们最先看到的是空中救援队及空运物流。
空运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空运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因此,要建立机制,高效指挥。既然应急物流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工程,那么必须重视和发挥物流专家的作用。在专业人员的指挥和参与下,军队和地方政府实现合作与协调。要完善预案,加强演练。应该根据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灾害来进行演练,例如发生地震时,城市和乡村的应对方案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方面可以向地震多发国的日本多学习借鉴。夯实基础,优化管理。国家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必须找到最优化的运输路线。因为在地震物流管理中,时间的要素显得格外重要,效率就是生命;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常用的运输方式包括卡车、铁路、集装箱海运和空运等几大类,成本各有高低。我们必须精打细算,如何将货物的运输时间最短化,因此要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实行无缝操作,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互相衔接。笔者建议,是否可以与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的物流公司结盟,找那么三四家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一旦遇有突发性的事故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可以迅速联系到结盟公司的当地分公司、办事处进行货物的集结和调运,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有效管理方式,这样对于事故的处理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改观,使我们的物流水平更加合理、有序、迅速、高效。
物流就是按用户要求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1.物流的发展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物流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在生产和流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1美国物流发展阶段
①物流观念的启蒙及产生阶段(1901-1949年)
②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
③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年)
④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1.2日本物流发展阶段
①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1964年)
②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年)
③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④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1.3中国物流发展
我国自解放后物流体系开始形成,但发展迟缓。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国营、集体物流企业和运输专业户,目前已形成以首都和大城市为中心,县县通公路的运输网络。在公路运输中,提高了直达运输比重,大力发展大型车、特种车和冷藏车,货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引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设备,全国性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建立。其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建国初-1965年)
②停滞阶段(1966–1976年)
③改革开放阶段(1977–1991年)
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2、葡萄低温物流体系建设
葡萄在战国南方被归为“短脚水果”,意为葡萄采收后在常温条件下,属不耐长途运输的水果。但现代工业的进步和保鲜科技的发展,早已打破农耕时代的传统的葡萄常温流通方式。一个从葡萄采收到消费者餐桌的低温物流体系已在世界鲜食葡萄主产国广泛建立。这一体系是以市场为龙头,以机械制冷设施为基础,以保鲜袋、保鲜技术为支撑,以食品安全、环境和和谐为保障的全程冷链体系。正是这一体系的建立才使葡萄从“短脚”度为“长脚”,使鲜食葡萄走向世界。据有关资料2002年全球鲜食葡萄进口量为251万t,出口量为277万t,累积世界鲜食葡萄进出口贸易量达528万t,较10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新的世界进出口贸易量增长1倍以上,拉动了世界鲜食葡萄的生产发展。2002年世界鲜食葡萄产量已达1634万t,占同年世界葡萄总产量(6180万t)的26.4%。
从世界鲜食葡萄生产与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以中国为主的亚洲鲜食葡萄产量占世界52.9%(2004年)。但出口量却只占9.6%(2003年),而82.1%出口量集中在以低温物流体系为支撑的美洲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和后兴起的以打地域葡萄成熟时间差的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尽管两面大洲的鲜食葡萄产量只占世界的35.9%,(2003)。
虽然亚洲的鲜食葡萄主要是自产自销,但同样需要低温物流体系的支撑。以日本为例: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型国家,葡萄生产与其它果树生产受到世界果品市场的猛烈冲击和本国“农村劳力老龄化、妇女化”的困扰,果品自给率不是一半,为保持国产葡萄的高效益,除产前的严格控制产量、疏花蔬果、果穗整形与套袋,更重要的是采后的低温物流体系的完善。
由于日本的主栽鲜食品种以巨峰、先锋等欧美杂种品种为主,导致短期脱离低温和保鲜食袋也会出现干梗脱粒。故采后全过程严格要求冷链和精细操作。
3、我国鲜食葡萄的物流方式
我国鲜食葡萄采收后多数是短途常温运输走向市场,无法参与果品物流的大循环。长期以来,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停滞在数百t至数千t范围内。各地普遍没有真正的预冷库,多数是当地的葡萄等果蔬冷藏库在葡萄采收季节代用为葡萄库,故预冷效果普遍达不到葡萄品温为 0℃要求。
目前,我国鲜食葡萄多数尚未形成完善的无缝隙的冷链系统。主体物流形式还是常温运输,在常温市场上批发和零售;另一种就是近年兴起的经12h左右的冷库预冷,但一般达不到葡萄预冷的温度,加入防腐保鲜剂然后装入普通汽车,外加保湿被,这种物流形式可称为亚低温物流。目前我国真正的冷链葡萄物流多用于北方葡萄走向南方高档市场或用于走向国际市场。如新疆农五师北疆红提公司经伊犁霍尔果斯口岸运往中亚各国、经满洲里口岸运往俄罗斯或经广东、广西转运至东南亚各国的葡萄均为无缝隙的低温物流。
4、讨论
4、1. 中国将成为鲜食葡萄生产和进口大国
2002年,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已跃居世界鲜食葡萄第一大国行列,年生产量超过380万t,占同年世界鲜食葡萄生产量的23.2%。但我国2002年的鲜食葡萄的进口量(含从港、澳转口进入大陆市场的量)估计在10万t左右,占世界同年鲜食葡萄进口量的4%,而我国2002年的出口量只有930t,只相当同年世界鲜食葡萄出口量的三千分之一。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智利鲜食葡萄生产几乎大部用于出口,出口量达90万t(2003年)占同年世界鲜食葡萄出口量近1/3,而其鲜食葡萄产量只占世界的6—7%。据有关方面统计,2005年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已达到7万t,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鲜食葡萄重要出口国也具胡成为世界鲜食葡萄重要出口国的优势:
(1)鲜食葡萄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具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2)中国有超过耕地3倍的荒山,荒滩可以通过局部改土种植耐旱性强的葡萄,并可实现节水型的宽行种植,墩植业,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少,病害极少,阳光充足,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比高。具有发展出口型鲜食葡萄的自然资源优势。
(3)中国的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完全有能力建立起鲜食葡萄全程低温物流体系。
(4)我国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及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进展。冬贮量已近总产量的10%以上;运输保鲜也取得可喜进展。
4、2.以市场为龙头的产销合作组织有待加速发展
我国是在上世纪80年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果树、蔬菜生产率先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卖果难”问题突显。单个农户的果品只能就近进入农贸集市,而无法进入物流的大循环系统。分散生产,分散贮藏,无法集中走向市场则成为制约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近年,各地建立的葡萄产销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形式等便是适应当前葡萄生产发展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
4、3.市场观念与市场建设
我国在葡萄等各种果树发展中,常常是在当市场出现相对过剩时才想起产后贮运与加工,才想起找市场。这种“正向思维”的市场观念是阻碍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商品性极强的园艺产品走向市场。同时,由于市场观念的淡薄也阻碍着市场硬件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市场几乎大多数是农村大集的一种扩延,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有个遮鱼棚,多数无冷库存放设施。
4.4.发展建议
(1)加大开发贮运性强的优良品种力度
值得推荐的品种有:红地球、秋黑、意大利、瑞必尔、圣诞玫瑰、红宝石、甲斐路等。
(2)快速跨越葡萄“质量与安全两个门坎”
我国至今未能提出与国际农业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实现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必须首先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鲜食葡萄质量标准,包括食品安全标准。
(3)推进区域化栽培,建立商品基地
针对某一品种所属的种、品种群和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生态适宜区,并建立成片的产业化经营基地是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4)统一技术,成片建库,分散贮藏;建立配套服务体系
葡萄贮运(含货架期)的保鲜是个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采后的分级、包装材料与设备,贮藏、运输、市场设施与设备,保鲜材料等硬件条件的配套,还应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测、采后生理、贮运工艺技术与市场信息等软件条件的配套。严格地说,还应包括采前标准化栽培技术及相对应的硬件材料的配套支撑。
本文地址:中国物流业首次救灾大http:/www.606212.com/a/6642.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