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21:33:49 | 作者:adm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丁俊发 研究员
2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至此,从1月14日通过钢铁、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以来,用40余天时间绘就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物流业十大产业振兴蓝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强化实体经济,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序幕,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一页。
物流业为什么能跻身十大振兴产业,出台这样一个振兴计划意义何在?我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的提出。第二,规划出台的背景。第三,规划本身的意义。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外如何认识物流业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杜克拉就预言,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认为,降低物流成本 是降低制造成本与增加销售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并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物流成本就像一座冰山,人们只看到了水面上的那部分,其实水面下面的冰山更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蕴藏在那里。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按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德国经济学家提出,未来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生产者、物流者与消费者。
中国经济学家吴敬链认为:“由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极大地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各产业的生产效率,成为20世纪末大规模产业重组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学家魏杰认为:“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2001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两大咨询机构麦肯锡和摩根?斯坦利,分别发表了“中国物流市场白皮书”和“中国物流报告”。两份报告基本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是中国物流市场很大,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市场;二是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处在初级阶段”,刚刚起步,加入WTO将加速物流发展的进程;三是跨国物流公司对中国物流市场应实行“抢滩战略”,实现“先发优势”;四是现代物流业“将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分析到中国物流业现状时,认为: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二是服务模式落后。三是观念落后,管理不适应。
但两个公司对中国物流业发展前景都充满信心。麦肯锡认为:“可以确信,中国现代物流和运输的发展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这是一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将在中国经济发中起到关键作用。”摩根?斯坦利认为:“物流业务外包和物流单一功能向一体化服务发展是中国物流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业在中国将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未来十年内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20%。”
埃森哲同样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即从供应链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物流业。写出了《中国供应链的现状与发展》报告。他们认为:“中国供应链的管理今天面临6个重大挑战:地域差别、基础设施、海关的效率和透明度、政府机构和规章制度、假冒伪劣现象、文化和商业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基础设施与业务能力的发展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任何其它地方都将望尘莫及。”
美国美世顾问公司是一个知名的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在2001年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写出了《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将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指出,在中国,有四个服务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
国际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早已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吴邦国同志1999年11月25日在“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料,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贸部、中国民航总局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2004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委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加进了一条“推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什么是物流产业
(一)、物流定义及其功能要素
第一、物流的定义
根据2007年5月1日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修订版)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里讲的是三层含义:第一,物流的对象是物品,物品即工业品、农产品、回收品、包裹信函品等。为什么不叫商品,因为物流的大部分是商品,即为卖而生产的产品,但像单位与家庭的包裹与信函不是商品,客运严格讲也是一种物流,运送的是人,这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所以我们讲“物品”比较科学,附合实际。第二,物流讲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供应地与接收地是全球性的,流动过程可能很短,很简单,也可能很长,很复杂,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做到门到门的物流显得十分困难。第三,现代物流讲的是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涉及到8个方面,即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谁来一体化运作,这就是物流的专业服务商,国际上统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即3PL。
物流运作的核心是: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个既定的目标就是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合理的路线、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费用满足用户要求,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物流运作的最优化适用于社会物流或叫宏观物流,企业物流或叫微观物流;适用于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适用于工业物流、农业物流、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
第二、物流功能要素
物流有八大功能要素,即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
(1)包装
所谓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存、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2)装卸搬运
可以把物流功能中的装卸与搬运一起来讲。在商品的物流过程中,离不开装卸与搬运,包括装车(船)、卸车(船)、入库、出库、堆垛、拆垛等。在同一地域或地点(如工厂、车站、机场、码头、货场、仓库等)范围内,以改变物品的存放地点或支承状态为目的的活动称为装卸。在同一地域或地点范围内,以改变物品的空间位置(通常指短距离的空间住移)为目的活动称为搬运。
(3)运输
运输既指货运也指客运,从物流的角度讲,是指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之间,以改变物品的空间为目的,对物品进行空间位移的活动。与搬运不同,运输的活动范围一般较大。运输实际上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继续,运输不改变物品的性质与外貌,只改变它们的空间位置,物流活动中的流量、流速、流向都要通过运输解决。按运输设备及运输工具分类,可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五种形式。
(4)储存
如果说运输是以改变物品的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物流活动,那么储存是以改变物品的时间状态为主要目的的物流活动。储存离不开不同形态与功能的仓库、进库物品、仓储装备、配送加工等。储存是物流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储存的作用在于创造物品的时间价值,对市场供应起到“蓄水池”的调节作用,在储存过程中经过流通加工实现增值,经过物品的组合配置实现配送目的。
(5)流通加工
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物流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物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这些物品从生产企业来讲,已是出厂产品,进行这些附加生产是因为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的,基本上不改变产品的性质与外形,所以是一种生产的延续,但又是在物流过程中完成的,完成地是在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不是在生产车间。
(6)信息处理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而信息处理,是指对物流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汇集、加工、处理,形成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流。信息处理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EDI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无线射频技术(RFID)、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等。
(7)配送
配送,即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实物配送可以说是物流所有功能要素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求物流专业服务商多功能一体化服务,但限于物流公司的规模与水平,一般在两种功能以上。
(二)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
什么是产业?从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经过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到联合国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经历了近一个多世纪。产业是什么?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有宽口径与窄口径,产业实际上是企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一种集合概念,产业可以是具有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如十大振兴产业。也可以是国民经济以某种标准划分的产业。如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国家标准。再大的,就是一产、二产、三产的划分。物流产业我认为就是能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我在“正确认识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管理等基本概念”(《中国物流》第329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邮政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三)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
为什么要把现代物流业列入服务业,列入生产性服务业?人类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或者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参与这四个环节的人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生产者,二是消费者。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无需生产。但生产也好,消费也好,都必须有满足生产的服务与满足消费的服务,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叫生产性服务业,满足消费者的服务业叫消费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生产区分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工业生产产出工业品,服务业生产产出服务产品。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都需要外购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外购服务就构成服务性生产资料。在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也就是说,一些服务产品既服务于生产也服务于消费。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1980—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增长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获取经济控制力。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从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主要为生产者服务的产业,但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物流业也为消费者服务,城市里为千家万户进行的消费品配送就属于这一类。
(四)物流业不等同于交通运输与仓储业
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中国开挖运河是为了运粮、运盐的物流活动,郑和下西洋与丝绸之路也是为了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活动。传统的物流达到两个目的,即商品地理位置的转移与商品储存时间的转移,这两个功能必须通过运输与仓储来实现,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运输与仓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严格讲,现代物流是二十世纪的事,物流业19世纪末起源美国,后扩展到全球,先有军事物流,后扩展到经济领域。现在,在全球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果把全球的物流业发展历史加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物流阶段,主要是运用运输与仓储实现商品在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但运作是分割的;实物配送阶段,主要是生产与流通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无库存与少库存,由物流企业实施统一配送;综合物流阶段,主要是物流不仅在企业运作,同时开始社会物流功能的一体化运作,强调物流的共同化;供应链管理阶段。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解释“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2005年,美国物流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已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
现代物流有六个基本特征:
(1)是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分工。
(2)是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运作模式,实施供应链集成,达到共赢。
(3)以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手段,实现多功能一体化运作。
(4)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物流运作全程信息化。
(5)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成为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
(6)全球物流市场的形成,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与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
讲“现代”并不否定“传统”,运输与仓储仍然是物流的基础,是物流业的核心部分。这次规划中明确提出物流业与运输业要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规划》出台的背景
我认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有五大背景:
背景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一条不可违背的铁的定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的去改变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走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经济领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是一条铁的定律,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正是这条定律的具体体现。具体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单个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的竞争所替代。就工业来讲,从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进入工厂化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以企业为单元来运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流程被分解,除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外,非核心竞争力大量外包,从而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其中第三方物流公司也相继产生。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提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跨国公司都把打造与优化供应链列为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供应链,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殖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认为,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它涉及中国制造业的生死存亡。
欧美许多物流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了两项突破,一是把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分成五大模式组成供应管理标准模型。即计划、资源、制造、交付、回收。另一项是设计了供应链绩效模型。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研究,实施供应管理,①可以将运输成本下降5%—15%,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下降10%—25%。②提高生产率与资产运营等企业综业绩效③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35%。④整个库存下降10—30%。⑤缩短现金循环周期20%左右。⑥改善服务标准,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二,物流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服务经济’之中,即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成为这样的国家,在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不再从事食品、服装、住房、汽车和其它有形产品生产。”这一预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从事服务经济的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了大多数,2006年全球平均为69%,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中国为40%。后来,经济学家在论述服务经济时,认为服务经济的核心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这一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通讯业领先发展;工业化中期,金融、物流、保险、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后期,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功能提升。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九十年代以来加速发展,成为服务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成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
第三,物流业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人口、资源、环保是全球永恒的主题,循环经济也就成了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而物流业本身处于资源的优化组合,可再生资源物流系统的构建,物流过程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度等等,对于全球以及一个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日本于1997、2001、2005年三次出台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提出“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考虑能源、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构建环保型物流体系”,“建立绿色的、高效率的、环境友好型的物流体系。”“建立令国民生活安全和安心的物流体系。”
背景二,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物流业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后扩展到全球,先有军事物流,后扩展到经济领域。现在,在全球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果把全球的物流业发展历史加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物流阶段(主要是运用运输与仓储实现商品在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但运作是分割的)、实物配送阶段(主要是生产与流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无库存与少库存,由物流企业实施统一配送)、综合物流阶段(主要是物流不仅在企业运作,同时开始社会物流功能的一体化运作,强调物流的共同化)、供应链管理阶段,2005年,美国物流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已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认为有四大背景。
第一,经济全球化。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球有跨国公司6.5万家,拥有85万个国外子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生产总值,50%—60%的国际贸易。但任何可以数字化的工作,任何可以被分解的价值链,都可以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由单一跨国公司处理整个生产过程的旧的生产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有这样多的商品物流量,这必然产生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与新兴的物流产业。这是一次新的经济大分工,即物流业务从生产与流通中分离出来,所以物流是新的生产力,是社会与时代的进步。
第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与普及。物流讲的是资源整合,讲的是一体化运作,讲的是效率的提高,如果没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现代物流将仍然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
第三,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商业运作模式的巨大变革。
制造业在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是“少品种、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进入20世纪出现“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到50年代有了日本的“精益生产”,到90年代出现美国的“敏捷制造”。所谓敏捷,即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环境中高效、低耗、迅速地完成所需任务的能力。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信息、物资、资金、管理、人员、技术),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的需求,实现制造过程的敏捷性。制造业的这种进步,要求有一种物流新的支撑方式。流通业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连锁超市形态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连锁率(连锁经营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都在60%以上,美国已达80%,其中食品连锁超过90%,在中国也已接近10%,这就要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必须有新的物流方式。
第四,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人们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迫切要求。电子商务是流通业的一场革命,在网上可以虚拟一个特大的全球市场,可以网上支付,但不管是BtoB还是BtoC,送达到千家万户必须有物流作保证。没有物流,电子商务是空的。居民消费的个性化,使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商品流通量大增,比如在中国的丈夫要给在美国的夫人送鲜花,在法国的父母给在中国的女儿送生日蛋糕,在日本北海道旅游的哥哥给中国上海的妹妹送新鲜海产品只有借助于物流公司。
背景三,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但仍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
从1978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到2008年正好30年,这三十年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知识普及,实践起步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现代物流业的真正快速发展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一)取得的成绩
(1)物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使物流的总需求增长很快。1991年社会物流总额为3万亿人民币,到2001年为19.4万亿,到2008年达到90万亿,2008年比1991年增加了30倍。货运总量也从1978年的24亿吨、1991年98.5亿吨、2001年的140.1亿吨到2008年的245亿吨,2008年比1978年增长了10.2倍。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自2003年以来保持世界第一位。
(2)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
物流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骨干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物流业的基础性支撑。2008年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已从1991年的1.4增加到3.0,说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业发展的依赖度提高。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1991年的24%下降到2008年的18.1%,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占GDP比重的6.6%,占第三产业比重的16.5%,目前从事物流业的在职人员约有1700万。物流业的存在与发展的确举足轻重。
(3)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我国已形成由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外资物流企业利用其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目前已进入整合期。到2007年底,经工商部门批准登记的物流企业有5.2万家,加上实际已运作物流业务的运输、仓储、快递、货贷等企业,以及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的非法人物流实体,估计有10万家。根据物流企业分类国家标准,达到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1A至5A级的物流企业已有370家。
(4)物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有所提高。
铁路、航空、邮政等物流垄断性行业市场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对全国重点制造企业调查,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占23%,实施初步供应链管理的占18%,采用招标采购原材料的占37%,物流全部或大部外包的占49%。2008年,全国连销百强企业实施统一配建率已超过50%。用现物流技术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也在有力推进。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全国供应合作总社、全国邮政系统以及粮食系统、商贸系统也在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5)加强物流基础性设施建设,物流通道明显改善。200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民用机场160个。
物流信息化工程加速推进,科技部启动物流示范工程,海关总署大力推进电子通关,交通部、铁道部启动信息化标准建设,原信息产业部提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意见。2008年,全国网民总数达到2.1亿,占世界第二位。全国B to B、B to C与C to C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1.7万亿元。
(6)物流标准化进程扎实推进。按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委发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要完成300项左右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完成《物流术语》、《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通用仓库等级》、《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联运通用平托盘尺寸公尺》等基础性标准的制订。
(7)全方位推进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
到2007年底,已有273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200多所高职、1000多所中专开设物流专业,在校生达到50万。在劳动部支持下,物流师培训已在全国布点,有5万多人参加培训,3.3万人通过统一考试。有关协会与大学引进了国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证书及采购经理证书培训。初步缓解了物流人才的短缺。
(二)存在的问题
(1)中国物流业存在“三高一低”,与发达国家有20-30年的差距。一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2008年中国为18.3%,而发达国家一般为8%-10%,美国由于油价上涨,2007年为9.9%。中国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是粗放的。物流成本太高,这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有关,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物流发展的空间很大。二是库存水平高。中国历年库存已占当年GDP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库存过高,占用资金多,资金周转速度慢,加大了生产与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三是管理费用高。中国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2007年为2.3%,而美国、日本均只有0.4%,这一问题反映中国物流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部门分割、垄断,地区封锁的现象依然突出,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没有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一低即物流总体水平偏低,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企业等等,中国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20-30年。
(2)有效物流需求与有效物流供给双不足。由于中国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物流外包速度较慢,要外包的大量是运输与仓储,物流的高端服务少,物流企业一般承接销售物流,很难进入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使物流企业都挤在运输与仓储环节恶性竞争。所以我一直呼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物流业首先要在制造业突破。据我们研究,中国制造业传统物流、实物配送物流、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四世同堂”,但从总体讲,还没有完成实物配送这一阶段。中国的流通企业物流的外包比制造业还落后,因为中国有1700多万个商业网点。流通企业散而小,集中度极低,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也低,基本上还停留在自己采购,自己库存,自己销售,自己结算的模式。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集中度低,缺少有实力的国家级、国际性物流企业,中国最大的50家物流公司2007年的经营额总和只比美国联合包裹(UPS)全年475亿美元稍多一些。从总体讲,一体化运作的水平差,功能单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太少。
(3)政府各部门并没有完全形成合力,管理费用太高,市场化不足,体制性约束仍较普遍。由于物流业刚兴起,物流企业是企业大家族中新的成员,如何管理这一产业,如何管理这种企业,政府缺少经验,因此正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部门如何分工,形成合力是一大问题,我认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
(4)目前中国物流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物流,以及相关联的商贸物流,而对农业物流,再生资源物流缺乏必要的关注。城乡一体化物流,不仅是把工业品送到农村,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不使农民由于落后的物流而蒙受损失。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至于再生资源中国可回收的品种很多,数量很大,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汽车、废家电等等,但中国缺少回收的物流系统,有的话也十分落后,或者说十分原始,是农民在走街串巷。这个领域空间很大,但需要工程物流的支撑,也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
背景四,一些国家政府推动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国际上,政府推动的成功案例很多,如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等。这里我单举日本的例子。日本的物流业发展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有创新。中国的物流概念1978年从日本引进,我们从日本也学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前后制定了三个《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规定了物流施策的目标、基本方向以及具体对策。第一个施策大纲出台于1997年,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初要实现的三大目标:①提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中最便捷、最具魅力的物流服务;②提供对产业布局竞争力不构成阻碍因素的包括日本在内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③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考虑能源、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第二个大纲出台于2001年,提出了两大新的目标:①构筑包括成本在内的具有高度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②构建环保型的物流体系。第三个大纲出台于2005年,又提出了四个新的目标:①建设高速的、顺畅的、低成本的、国际国内一体化的物流体系;②建立绿色的、高效率的、环境友好型的物流体系;③建立重视需求方的、高效率的物流体系;④建立令国民生活安全和安心的物流体系。
德国政府在全国规划39个物流园区,形成全国性物流网络。第一个启动于80年代的不莱梅。真正成功的有33个。在德国的推动下,西欧各国已建成或基本建成上百个物流园区,包括我参观过的西班牙马德里内陆港物流园。
那么,政府推动主要干什么呢?根据这几年中国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立推动物流发展的协调机构,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形成合力。
第二,制订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发展目标与要求。
第三,出台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里涉及到市场准入、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引资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发展政策等等。
第四,人才培养。一是学历教育,二是在职培训,使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家投入,一类是市场化运作。
第六,抓物流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抓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先进技术推广等等。
中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后期,中国的物流业又要实现超常规发展,所以必须政府推动,政府推动绝对不是政府包办,而是创造一种环境,政府必须把握好度。
这几年,强化物流发展的政府推动力度,优化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一直没有间断。
2005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发改委牵头,十三个部委与两个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规划。
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章第二节单列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明确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出了《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通知》。
2007年1月15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物流行业列入第一批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
发改委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交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铁道部出台了《关于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实施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基金,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海关总署出台了建设保税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与保税港区的实施方案。国家工商总局、民航总局出台了放宽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商务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
2003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信息委员会”。
2002年3月19日,科技部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05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
这次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举措,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五,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水到渠成
前面已讲到,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以来,已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经历了知识普及,实践起步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2008年11月2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在全国物流行业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的大会上,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物流业发展的20件大事。充分说明物流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迫切的要求,但物流业对中国政府来讲,对整个物流行业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成功,有失败。到2001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经贸流通司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研讨现代物流业要不要搞一个规划,会上首先对物流业是不是一个产业形成了很大的分歧,一种认为,物流不是产业,是生产与再生产的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物流无法界定其边界,也无法计量投入产出。另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是一种产业。我在会上专门有一个发言,我认为物流是一个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是服务业的骨干产业;微观定位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提出了中国必须制定一个物流总体规划的四点理由:①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政府培育;②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分阶段实施,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③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各有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④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也提出了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要承担什么责任,以及物流业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见《中国物流》第379页)。到2004年,国家发改委列了一个《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课题,由我任组长。在经贸流通司耿书海同志的带领下,十多位专家在国家计委顺义培训中心关起门来进行讨论、起草。当时争论的问题很多,争论的也十分激烈,后来形成了一个初稿。当时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很敏锐,认为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应有物流业,但形成独立规划难度确实很大,所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第四编“加快发展服务业”中的第十六章专门列了一个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一节共144个字(见《中国物流》26页),但是历史性的,在历次的五年计划中第一次明确了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并提出了四大任务。这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认同,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见《中国物流》423页)。
进入了”十一五”规划,但如何落实,出台一个物流专项规划又提到日程上来。2005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期间,发改委领导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省市发改委领导的意见,后来虽然又修改了几稿,但在各部委之间,在发改委内部司局之间意见分歧。2006年3月1日,我给发改委毕井泉副主任写了一封信,建议尽快修订出台全国现代物流业规划,毕井泉同志作了明确批示,经贸流通司王宝伟司长、尹淑琴、耿书海副司长成立了规划修改工作组,又广泛听取意见,经过两年的磨合,最终形成了上报国务院的送审稿。国家发改委是想作为2008—2015年全国物流发展的一个专项规划,经国务院批准由有关部委发布。但全球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实体经济,国家发改委建议把物流业规划列入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2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第三节、制定《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义
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意义重大。既是物流业快速发展,其地位与作用被广泛认可的标志,也是广大物流工作者30年奋斗的结晶;既有当前形势的特殊需要,也是物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规划的出台与实施,无论对物流业应对危机,谋求长远发展,还是扩大内需,振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规划》中,对为什么要制订这样一个调整与振兴规划讲了四点,我认为讲得很到位。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经济日报》从今年开始主办论述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的“经济大讲堂”,约我就物流业发展写篇文章(见2月10日《经济日报》13版)。我讲了三个问题,一,物流业是生产服务业;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我国物流业发展任重道远。在这篇文章中,对物流业的地位作用,与其他产业的相关性,以及物流业本身的发展都有论述。结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再讲四点:
一、物流业的经济定位
现代物流业从经济的角度如何定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
第一,从国家层面讲,它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恒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08年有以下数据。
年
项 目2006200720082008与2007年同比
绝对数绝对数绝对数增长(%)
社会物流总额(万亿元)59.675.29019.5
物流总费用(万亿)3.84.55.416.2
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18.318.218.1下降0.1
物流业增加值(万亿)1.411.71.9915.4
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6.76.76.6下降0.1
物流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17.116.616.5下降0.1
货运总量(亿吨)2022262459.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①物流总额达到90万亿人民币,拉动了物流需求总规模的快速扩大,GDP的增长,需要物流总额增长的支撑。一个单位的GDP需要三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持。
②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仍然偏高,比发达国家8-10%左右的水平高出一倍。证明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出中物流成本太高。也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服务业偏轻。
③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例达到16.5%,到2011年,有可能达到20%左右,物流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达到6.6%,到2011年有望接近7%,说明物流业的确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现代物流业能否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很正常,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二是对物流业的统计分析跟不上。我认为,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决定于五个方面: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三是对增加就业的贡献率。四是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度。五是对提高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从这五个方面分析,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证明,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从市场层面讲,物流市场是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第三方物流公司所以能实施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其基本条件是物流要素全部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去优化、配置物流资源。物流市场也就成了物流供需双方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物流市场中,有物流市场的主体,有物流的客体,有物流的载体,有物流市场的中介组织。在物流市场中,既有硬件的建设与配置,更要有物流软件的建设与配置。总之,国家、企业、居民都居身于物流市场之中。
如果说,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体的话,那么,商品市场与各种要素市场就构成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总格局,而物流市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物流市场,中国的市场体系是不完整的(见附件)。
第三,从企业层面讲,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中,降低原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已没有多少空间,空间最大的来自降低物流成本。所以,跨国公司都在寻求供应链的优化,消除每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中的不必要的浪费,服务外包成了企业的必经之路(见附件)。
第四,从居民层面讲,现代物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绿色物流是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走进了百姓家,这种既省钱,又省时间的购物方式需要物流业作保证,发达的物流业才能做到准时、便捷、安全。
二、物流业与各产业的关联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的重要环节,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①物流业与制造业
可以说,世界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是一部联动发展的历史。
时间段制造业物流业标志性国家
18世纪中叶以前手工作坊阶段古老的运输与仓储中国、意大利、埃及
18世界中叶以后到19世纪末多品种小批量工厂化生产模式传统物流英国、法国
进入20世纪少品种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物配送美国、德国
20世纪50年代准时制精益生产模式综合物流日本
20世纪末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供应链管理美国、德国、日本
以汽车工业为例,上游的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库存、供应,中间的加工生产,下游的分销与配送,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产品制造过程中只有10%的时间用于生产,90%的时间在物流,在研发和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物流成本与供应链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与产品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物流能力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②物流业与农业
一讲到物流,大家比较注意工业,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物流要十分重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章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文件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的物流产业,我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见《中国物流》477页)一文,提出四大板块构建农业物流产业。
第一,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水利灌溉、饲料,也包括钢材、水泥、柴油、农用货车等等。
第二,满足全国人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与为了实现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而进行的进出口物流。农民生产的所有产品,只要不是供自己消费的,都成为商品,农产品一部分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最终消费品,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以工业品提供消费,一部分加工成食品后供居民消费,一部分通过出口供外国消费。
第三,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形成的生活消费品物流,主要是吃、穿、用、住、行等类消费品。
第四,为推进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可再生物资的回收物流。比如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等。
中国政府这几年特别注意食品安全,这就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生鲜食品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包括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构造从农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产业链。发达国家冷藏运输率达到60%至80%,中国不到20%。
③物流业与流通业
李岚清同志当副总理时主管流通业,他着力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代理制等新的流通方式。他特别指出,现代流通业必须有现代物流业作支撑,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流通方式,开阔我们的眼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中国流通企业的物流外包比制造业落后,主要是观念落后,自己采购自己库存,搞“大而全”与“小而全”。加上全国流通企业有1700多万个,规模小,集中度低。中国一定要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构建流通供应链,实施统一配送,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电子商务,是一种非常好的扩大内需的方式。据统计,2008年网上购物已超过1200亿,同比增长128.5%。淘宝网已超过上海百联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卖场,在网上每天有近900万人上淘宝“逛街”,淘宝网一天的客流量相当于近600个大卖场的客流量。在网上采购,需要物流的支撑,据与淘宝网合作的申通物流统计,每天的业务量达90万单。
三、物流业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物流业与环保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①物流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可再生资源物流对中国特别重要,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的约束,所以构建回收物流系统是循环经济良性运作的必备条件,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②前面已讲到,冷链物流可以大大提高食品安全度。
③物流中需要调动各种运输工具,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噪音污染,如何构建绿色运输系统,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④物流业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但也是一种消费性服务业,正是物流企业可以把老百姓需要的商品送到千家万户,如这几年飞速发展的快递业,老百姓已深深感受到实惠。
四、物流业必须实行超越式发展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物流业纵贯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见附件),横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全球化使中国的物流量特别大,但中国的物流运作水平与发达国家差20—30年,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怎么办?《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确立了到2011年的十大任务,九大重点工程。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三维空间布局。《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各级政府与产业、企业如何贯彻我将另做解读,这次我就不多讲了。但需提一下中国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战略与中国特色战略。
①超越式发展战略。我们知道美国的物流发展到现在的水平用了100多年的时间。那么中国的物流发展是不是要经过100年才能达到美国这样的水平呢?我想大可不必。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我们的政府提出了中国物流超越式发展战略。超越式发展战略,就是我们不要花外国那么长的时间。并不是说中国物流发展可以违背一些经济规律,而是说可以超越某些发展阶段。在历史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些超越发展的例子。那么中国的物流发展也应该是可以的,中国的经济是非常不平衡的,东部、中部、西部包括不同的行业,情况都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有的可以超越,有的不可以超越,有的可以快点,有的不可以太快,但总体上我们必须是超越式发展。比如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春季南方的冰雪灾害,是对我们民族的一个考验,同样是对我们年轻的物流业的考验。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应急物流系统怎么构建?中国的能源,从石油来讲,50%要靠进口,中国90%的能源依靠煤,能源的物流系统怎么构建?粮食的散粮物流系统怎么建?现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闹粮荒,粮价在上涨,怎么办?很多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按部就班的那样走,我们必须实行超越式发展。
另一个就是借鉴外国经验与中国特色战略。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外的经验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一是学习外国,引进先进经验。日本也好,美国也好,德国也好,很多地方我们都要学。第二就是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加以消化,加以吸收,再加以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中国的模式,中国也是搞市场经济,但中国在创新市场经济。所以现在好多发展中国家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模式非常实用。那么中国的物流也是一样,我一直主张不仅仅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物流的实践上,要去总结中国的经验。金融危机的确对我们物流企业冲击很大,但经过这一风浪锻炼,我们一定会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总之,《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物流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既是一种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在《规划》指引下,奋力拼搏,去开创一个新的明天。
2009年3月
附件一:国民经济运行四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
(1)生产: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生产即由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创造,所有产品由于社会必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消耗而形成价值与使用价值。社会生产可区分为四类,工业生产,它的产品是工业品;农业生产,它的产品是农产品;服务业生产,它的产品是服务产品;劳动力生产,它的产品是劳动力本身。这四种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的总和。但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生产往往只指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即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
(2)分配。社会所有成员通过参加劳动或社会保障,或投入资本、知识、技能参与对社会产品占有分配的份额与比例,这就是国民经济的第一次分配与再分配。通过这种分配,社会的所有成员取得以货币为形态的产品占有,再通过交换(流通)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实现最终消费。我们常讲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一次分配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都是属于分配问题。
(3)交换(流通)。分配是由于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品生产与专业化服务后出现的一种活动,社会各成员在分配中取得货币后通过等价交换取得自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一个生产企业没有交换就得不到生产要素,就无法生产。没有交换,无法把产品推销出去,回笼货币,进行下一轮的生产。
至于流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总称,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流通就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批发与零售,只限于商流活动,即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与服务交换。
(4)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可分为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新的劳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区分为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即构成最终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者是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者主权走向消费者主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一般规律是消费通过流通与分配决定着生产。
附件二:流通的四要素: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1)商流,是商品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时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所有权的变更和转移运动过程。商流是商品价值形态的流通。企业之间互相进行的批发与居民到商场进行的零售都属于商流。
商流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经过商流,商品所有权实现转移;第二,经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三,商流必须以信息流、资金流为前题,以物流作支撑。因此商流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与运动过程,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本质内涵。
(2)物流。根据2007年5月1日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修订版),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里讲的是三层含义:第一,物流的对象是物品,物品即工业品、农产品、回收品、包裹信函品等。为什么不叫商品,因为物流的大部分是商品,即为卖而生产的产品,但像单位与家庭的包裹与信函不是商品,客运严格讲也是一种物流,运送的是人,这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所以我们讲“物品”比较科学,附合实际。第二,物流讲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供应地与接收地是全球性的,流动过程可能很短,很简单,也可能很长,很复杂,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做到门到门的物流显得十分困难。第三,现代物流讲的是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涉及到8个方面,即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谁来一体化运作,这就是物流的专业服务商,国际上统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是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
(3)信息流。信息流是指处于运动状态的信息系列,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由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的信息集合。信息流是各种交易关系得以顺利进行和各种经济主体行为得以相互协调的必要媒介。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个人经济行为都是在纵横交错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中通过沟通、协调完成的。信息流是商品社会形态的流通。
(4)资金流。资金流是指资金在不同空间状态的运动或转移过程。这里的资金包括货币和可以用作交易媒介的准货币。货币与准货币本身并没有使用价值,但它们是价值的代表物,能够用于购买各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因而是一种虚拟财产。资金流是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
附件三:日本丰田、美国沃尔玛、中国海尔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鲁斯教授等人在总结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精益生产这一概念。精益生产实际上是总结了丰田汽车总经理丰田喜一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创立的丰田模式,精益生产把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有机整合,大大节约了物资、人力和时间成本。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是:(1)准时化生产。“只在需要的时候,只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从“推动式”改变为“拉动式”生产。(2)看板管理。后道工序在需要时向前道工序去取所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的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只生产后道工序需要取走的品种和数量。(3)零库存。把商品管理变成供应商管理,按订单采购,优化库存管理,实施实时统一配送。(4)柔性生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市场作出灵敏反应,整合优化各种资源,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要求,提高整体竞争力。(5)一体化运作。节约每个流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储存、多余的时间、富裕的人力,以达到最优化。这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变成集成供应链,这是一场新的生产运作模式的巨大变革。
美国经济学家斯通博士在对美国沃尔玛、凯马特与希尔斯三大零售企业的研究中发现,它们的商品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相差很大,沃尔玛为1.3%,凯马特为8.25%,希尔斯为5%。如年销售额都按250亿美元计算,沃尔玛的物流成本要比凯马特少5.5亿美元,比希尔斯少9.25亿美元。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沃尔玛建立了一条完备的物流系统。在美国,沃尔玛有2500多家连锁店与商场。为满足其要求,在美国建有三十个配送中心, 每个配送中心平均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商品种类超过8万种,实施全球采购,然后分拨到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实施统一配送。为此,沃尔玛装备了近3万辆大型集装箱挂车,5500辆大型载货汽车,24小时运作,每年运输总量达77.5亿箱,总行程6.5亿公里。沃尔玛还配备了专用卫星,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递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系。庞大的计算机系统与所有的供应商联网,共同应对市场的变化,实现共赢。
1999年海尔集团进行流程再造,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即采购事业部、配送事业部、储运事业部,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储运,将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公司和工厂中的物流元素加以集成。在销售物流方面,在全国设立了40多个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万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00多个专营店和上千个营销店,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这样的结果,使海尔的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采购人员减少90%,库存面积减少50%,商品库存周转期由30天降至7天。
本文地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http:/www.606212.com/a/5917.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