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21:19:46 | 作者:admin
1.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工作展开的背景
物流是以客户满意为目标,根据顾客的要求条件,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实物、服务以及信息的流通过程。进入80年代以来,其发展趋势呈现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放松,物流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和机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为其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技术基础。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物流系统必须具备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客户服务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物流服务不仅能够对于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且需要具备在不同环境国家间充分发挥企业物优势的能力。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各国将构筑社会物流平台视为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基础要素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将物流系统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提升为社会基础建设战略层面,从而日益关注如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已经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发展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进入成本的增大和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
为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对于传统交通运输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加快构筑社会物流基础平台,培育具有不同核心业务能力、有机协同的企业群体。而区域或枢纽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期工作。
2.日本经验的启迪
日本编制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该大纲将物流作为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加以考虑.其目标也不局限于行业自身。以下摘取关于基本视点与目标观点提供参考: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将物流作为提高投资环境竞争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加以考虑。由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国际分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于现代物流的需求进入多样化的阶段。例如:生产领域内NT、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要求:多样、快速、可靠的物流服务。
如果,对应于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需求变化,关于进出口、制造、保管、销售、消费、废弃等的物流业高度专业化、高附加值化,同样造成顾客方产业,乃至整个产业强化竞争能力、以及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方面的困难。为此,物流业需要在考虑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阻滞问题的基础上,对应于信息化、国际化进行产业创新和提供新的服务结构。
因此,相关省厅对于物流发展形成共识、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必须解决瓶颈问题、港口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下降、货运领域的能源效率等问题。正因为如此,物流成为极为紧迫的课题。从以上问题出发, 日本政府根据如下2001年阶段目标制定相应政策:
提供亚洲地区便利性最高的物流服务;
这种服务将在一种合理的价格水平(不损害产业投资环境的竞争力)基础上提供;
能够适应于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缓解交通拥挤的要求。根据这一目标确定的政策要点为:
基于相互协作的整合。
对于城市内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等领域,寻求在管理部门、软硬件对策、相关人员之间在软件、硬件条件和建设中的协调。
对应于需求的多样化,增强选择的余地,伴随着技术革命,物流业通过信息共享,整合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寻求物资流动优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通过竞争增强市场的活性化,与其他行业同样,物流业在竞争条件下,由于新的更具效率的企业的加入、事业规模的拓展,提供更加公正的物流服务,将发展成为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环境。
根据对日本《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业的发展已经超越单一行业的意义,成为整个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同时,物流需求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正在逐步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也为物流业提供新的多样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政府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工作的目标在于创造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及必要的基础环境;政府作用有效性依赖于管理部门的相互协调,这种协调以对于物流业重要性及发展战略的共识为前提。
3.区位分析与系统目标的定位
现代物流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发展,因此在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形成竞争优势。而一个区域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项基本要素:产业发展环境(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物流系统的生产要素(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组织与企业战略、市场需求情况。
区位分析是采用SWOT(Strengths实力、Weakness弱点、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分析方法研究系统竞争能力和目标三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城市构成了区域经济的骨干,因此城市体系结构是区位分析的基础。所谓城市体系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的结构关系。
长江三角洲的二级都市组团(苏锡常、宁镇扬、杭嘉湖等)构成了本地区城市体系的基础单元。
交通区位对于物流枢纽城市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评价交通区位需要考虑不可替代的重要交通设施的位置、城市节点与其他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便利程度等。
通过区位分析明确外部发展环境,从而确定不同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定位。例如某城市的目标定位为二级城市组团内的物流枢纽、两省之间物流转换枢纽、国际航运中心的辅助枢纽。这种目标定位将对社会物流系统的空间布局产生指导性的作用。
4.社会物流系统的结构
社会物流系统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从研究规划等政府行为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三大服务领域、两个基础平台、一个产业宏观发展政策环境及一个企业群体。
(1)三大服务领域
全程物流中心城市物流业服务的三大领域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
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三大领域的基本发展目标为:
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需求的国际物流体系;高时效性的区域运输服务体系;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市域配送服务体系。
(2)具有相互补充的核心业务能力,构成物流行业主体的企业协作群体。
现代物流业是由具有不同核心业务能力的企业群体所构成,包括具有综合物流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具有综合运输组织管理能力的多式联运服务商、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货运代理、提供准时、快速服务的配送业服务商、具有先进运输管理能力承运人企业等。我国物流产业很快形成具有物流综合能力的大型企业时非常困难的,但通过企业间的战略协同构筑企业协作群体,将迅速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3)两大基础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构成包括:
物流园区:特征指标包括位置、规模、功能;货运通道:连接主要物流节点的货运干线。特征指标包括连接端点、道路等级、可利用时段、饱和情况、通行能力瓶颈位置;外部交通设施(含港口、机场、铁路):特征指标为容量、航线航班等;
配送道路体系:特征指标包括分时段允许配送车辆通行区域、允许配送车辆停靠区域。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不同于物流信息系统,它的任务是为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交通状态信息、交通组织与管理信息、城市商务及经济地理信息等),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共享功能服务,提供政府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等。
(4)宏观环境的两大基础支柱:适应行业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分析国外物流政策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政策环境具有阶段性特点。例如市场管制,一般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较强的市场准入管制(管制方法为资格条件准入),当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采用放松管制的原则。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一般包括:目标的分解与协调、协同组织方式、信息沟通协调、任务的协调明确等内容。
5.社会物流系统概念设计
系统概念设计的任务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确定相应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任务。以下通过某城市的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
5.1适应跨国企业全球经营战略的国际物流体系主要是与跨国企业的三种全球经营模式相衔接。
当地补货中心
沿用传统的货物承运方式,并根据客户实际提货数量作为双方交易的依据,当地库存风险由制造商承担。把货物送到客户当地的仓储中心,当作一个补货的中间站。
海外组装中心模式
针对客户依据实际不同订单、不同规格的要求,在客户当地设立组装中心,并依据客户所下之销售预测,适时地提供成品或半成品至海外组装中心,再由规划中心依据客户实际订单需求,于加工组装后运送给客户。
直接运送至末端客户
属于未来趋势,对应于信息产品的高实效性,制造商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整个供应链的性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所以直接由生产厂商直接安排以最快的方式运送到下游客户手中。
5.2以时效运输为特点的区域物流体系
定义:时效性货运业是指货运业者以公告的价格承运任何公众所托运的货物,且不对任何托运者产生差别服务,同时货物的运输时间必须于公告的时间内(通常是以工作日为单位)送达。
一般而言,时效性货运业基本作业网络由”服务网络(10calservicenetwork)”与以轴幅式网络结构的”内部营运网络(1ine-haulopera-tionsnetwork)”所组成。作业流程是由服务网络的集货作业(ckupoperations)部分开始,托运者(shipper)直接将货物送至载运者的”发送营业所”,货运业者在公告时限内,通过营运网络完成运输。
5.3.提供准时、快速、多样化服务的下的物流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域交通运输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运输结构的变化,以及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城市交通的负荷,需要对城市货物运输的配送体系加以有效的改造。
国际上对于配送服务体系一般采取的改造方法有:
大量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客户尽可能压缩库存而产生的运输批量减少的状况,在大城市建立”综合配送中心”,通过集约化运输提高运行效率。
计划化:为改变运输效率低下,与商业部门协作,实行对下游店商的专业化路线配送服务(定时、定线)。
共同化:共同化的主要内容是共同运输、共同配送。
短路化:在流通支配能力强的家电、汽车、化妆品、平板玻璃、药品等制造厂中,为了加强市场销售战略,从过去的商品交易销售通路中,把物流分离出来,在消费地附近,由自身或与销售代理共同建设配送中心,以达到物流通道短路化的目的。
三大服务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企业间的战略协同构成有机整体。
6.物流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工作分为概念规划与详细规划。概念规划类似于城市总体规划,其任务是确定各要素的基本技术要求(例如规模、功能)和基本位置。详细规划的任务是要”落地”,也就是说与城市分区规划相衔接,具体落实用地范围、容积率控制、交通影响分析等。
7.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任务是确定整个物流信息系统体系框架、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
物流系统强调的是信息流与实物流的共同流通,由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会产生形成信息沟通鸿沟,降低区域吸引能力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具有4层体系结构。在这4层体系中,共用信息平台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各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城市地理信息等方面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提供车辆跟踪、运行车辆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从技术上看,共用信息平台承担各分系统的信息交换支持,并为信息增值服务分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因此,共用信息平台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换、控制和技术支持中心,由市域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承担其运行管理和数据维护任务。
基础功能子系统不能独立承担完整的服务功能,但通过提供共享的基础技术功能,例如车辆定位、车辆与控制中心通信等提高基础信息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部门管理分系统则根据现行管理体制进行划分,在基础功能子系统的支持下承担部门运行管理中的信息处理任务。同时,各部门管理分系统根据信息共享协议向共用信息平台按照特定的频率和格式发送共享信息,所需要的其他系统信息则根据接口规范从共用信息平台获取。
8.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环境规划
8.1政策环境的三大支柱
规范物流市场的政府管制
政策要点: 区分不同的物流市场,分别采用加强管制与放松管制。即对于市场尚未成熟的综合物流管理服务、综合运输管理服务、现代配送服务等市场采用高技术门槛的资格准入管制(服务领域、技术条件、经营网络);对市场相对成熟的传统运输服务、传统仓储服务等领域,采用适度放松管制。与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协作,通过配送区域的进入管制,限制非规范车辆的活动范围。依托有形运输交易市场、依托网络的悟性交易市场、物流园区进行市场的规范管理。
提供技术进步支持的政策环境
政策要点:通过组织攻关课题、重大项目建立技术示范;通过组织人才工程和企业创新培育工程,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提供基础技术服务(共用信息平台、共用技术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的技术进步成本;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工作,加强对于企业拓展物流增值服务的能力。
对社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政策要点:利用银行贷款的优惠、土地价格的优惠分担物流企业的社会成本;利用规划管理手段,限制土地等资源的无序投入。
8.2政府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业发展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如何建立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降低物流业发展的制度成本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的要点在于:明确制度成本最低的管理模式、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和管理权限的调整,建立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制度和协调的技术支持纽带,建立必要的协同协议(例如信息共享协议)等。
9.结束语
区域社会物流系统规划是一项新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具体落实发展现代物流业过程中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想。
在工业化国家中,大多数企业都要被迫面对这样的问题:是遵守环保法规,还是向那些正在使用和再利用物资以获得最大化效率的竞争对手学习。而对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讲,在正向物流系统中创造并持续应用最佳业务实践已经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了,因此没有几家企业愿意或者有能力全心全意的应对逆向物流的挑战,多数企业仍然把逆向物流当作问题消极对待。
但是,随着用过产品数量的激增,新的环境法规的产生和追求最大利用率及高效率的动因将迫使企业去认真对待这个相对较新的领域。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机会和潜在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逆向物流的具体实践和摸索,企业极有可能占据领先竞争对手的地位。
一、实践逆向物流的驱动因素
在已经运用逆向物流系统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过度的将它的管理推给了运营层上。这已经不再是有效的方法。有许多强有力的因素迫使企业将逆向物流的管理提高到战略程度的高级管理日程上。带来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1.政府立法
在工业化世界中,政府的环境立法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对他们所制造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顾客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的关注加深了这种趋势。在美国,议会在过去的几年中引入了超过2000个固体废品的处理法案。
在欧洲,这种力量更加强大。为了减少垃圾掩埋法的废品处理方式,欧盟制定了包装和包装废品的指导性意见,并在欧盟成员中形成法律。意见中规定了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包装材料的方法,并根据供应链环节中不同成员的地位和相应的年营业额,提出了企业每年进行垃圾回收和产品再生的数量要求。法规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共同承担产品责任。
积极的立法工作仅仅处于开始阶段,因为政府强令企业改变他们研究并管理从产品生产到最终废品处理的方法。
2.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这种现象在许多行业都变得非常明显,尤其是计算机行业。新品和升级换代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市场,推动消费者更加频繁的购买。当消费者从更多的选择和功能中受益时,这种趋势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消费者使用更多的不被需要的产品,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包装,更多的退货和更多的浪费问题。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增加了进入逆向物流的浪费物资以及管理成本。
3.新的分销渠道
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的通过新的分销渠道来购买商品。顾客直销电视购物网络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商品直销成为可能。但是直销产品也增加了退货的可能性。要么是因为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要么是由于实际物品与在电视或网上看到的商品不同。直销渠道给逆向物流带来了压力。一般零售商的退货率是5%到10%,而通过产品目录和销售网络销售的产品的退货比例则高达35%。由于直销渠道面对的顾客是全球范围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国内或者某一区域,退货物品管理的复杂性就会增加,管理成本也将上升。
4.供应链中的力量转移
竞争的加剧和产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买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零售商可以而且的确在拒绝承担未售出商品和过度包装品的处理责任。在美国,大多数返还给最上层供应商的商品(要么来源于消费者,要么是因为未售出)都被最初的供应商收回,由他们对这些产品进行再加工和处理。这种趋势在所有行业都有所发生,即便是航空业。航空公司会要求供应商收回并处理不需要的包装物品。
二、逆向物流的实践
逆向物流的规模、成本和复杂性开始改变了管理层对法规的态度。实际上,企业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正确的逆向物流不仅能够降低了逆向物流成本,而且还会提高收入。
实践中的逆向物流系统由许多过程组成,过程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回收的物资和产品,并且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必须建立合适的管理系统来管理返回的物资产品,其中包含快速识别最有成本效益的回收产品所要经历的逆向流动过程。
企业必须强调两点内容,第一,必须建立一套体系,使得产品可以经历一个完整的逆向过程;第二,必须建立物理设施以实现上述过程。用来管理逆向物流的体系主要有两种: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是指将已用物资返还并交由制造者处理的系统。制造商对返回的产品、其中任意一个部件和任何可以再次使用的产品零件进行再利用。开环系统是指物资和产品由制造商回收,但由其他公司来进行处理的系统。最终的产品和物资不再由生产者使用。许多企业同时采用两种方案来延长资产的生命,增加价值。
收到返回的物资和产品后,企业可以对产品进行重新整修和再次制造、维修、再利用、再销售或者作为废料处理掉。实际上,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处理计划,确保他们的产品能够被负责任的处理掉。例如,巴斯夫(BASF)毛毯事业部有一套处理程序,可以自动的对用过的地毯进行负责任的处理。公司免费回收任何经过化学处理的毛毯,这样巴斯夫公司就可以知道这些毛毯已经被正确的处理,从而避免承担责任的风险。
对于正在寻找机会降低废品处理成本以及增加产品生命周期收入的企业来说,逆向物流系统正给我们带来新的冲击。在工业化社会中,政府立法以促使企业对产品负起责任,即便产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这是驱动逆向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在就开始对逆向物流进行投资的企业比那些滞后者更容易主导发展潮流。这是一个在战略高度和运营革新值得关注的领域。在今天我们在逆向物流系统中做出各种实践和探索都是值得赞赏的。而在未来,拥有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将是企业生存的条件。
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在物流过程中,运用多种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不同地域范围间进行运送的活动,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内容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它是任何全球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运输所作的决策必须纳入整个物流系统之中,必须适应这一系统。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生产与生产,市场与市场,生产与消费都需要运输来维系,使得社会生产得以延续,是加速社会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
2.运输是物流的动脉系统。企业的物流过程:投入–转换–检验–储存–销售,都需要运输来联接。
3.运输是创造物流空间效用的环节。利用运输可以把物资运送到空间的效应最高的地区,从而可得到最大的利益。在宏观上也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合理运输能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速度,是发挥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中心环节。
5.合理运输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时间,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所在。
所以,如何搞好运输工作,开展合理运输,不仅关系到物流时间占用的多少,而且还会影响到物流费用的高低。不断降低物流运输费用,对于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物流管理者来说,今天商品运输的竞争特性,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机会从运输提供者那里获得更好的服务项目或更低的成本。
由此可见,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物流系统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所在对于进出货物必须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选择运输手段的判断标准包括:货物的性质、运输时间、交货时间的适用性。运输成本,批量的适应性,运输的机动性和便利性,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货主来说,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运输费用的低廉性以及缩短运输总时间等因素是其为主的重点。从业主年,制造以重视运输费用的低廉性,批发性和零售业重视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运输总时间的缩短等运输服务的质量。
具体来说,在选择运输手段时,第一要素养是运输物品的种类,第二考虑的运输量,第三考虑运输距离,第四考虑运输时间,第五考虑运输费用。运输有五种基本方式。它们的经济和服务特征比较如下:
1、铁路运输
铁路能提供长距离范围内的大宗商品的低成本,低能源运输,且较多地运输至少一整车皮的批量货物,其运输的经济里程一般在200公里以上。铁路运输的 优点有:
①运行速度快,时速可达80~120公里。
②运输能力较大,可满足大量货物一次性高效率运输。
③运输连续性强,由于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所以可提供全天候的运行。
④轨道运输的安全性能高,运行较平稳。
⑤通用性能好,可以运送各类不同的货物。
⑥运输成本(特别是可交成本)较低。
⑦能耗低
其缺点是:
①设备和站台等限制使得铁路运输的固定成本高,建设周期较长,占地也多。
②由于设计能力是一定的,当市场运量在某一阶段急增时难以及时得到运输机会。
③铁路运输的固定成本很高,但变动成本相对较低,使得近距离的运费较高。
④长距离运输情况下,由于需要进行货车配车,其中途停留时间较长。
⑤铁路运输由于装卸次数较多,货物错损或失事故通常也比其他运输方式多。
综上,它主要适用于以下作业:
①大宗低值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也较适合运输散装,罐装货物。②适于大量货物一次高效率运输。③对于运费负担能力小,货物批量大,运输距离长的货物来说,运费比较便宜。④轨道运输,安全系数大。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能提供更为灵活性和更为多样的服务,多用于价高量小的货物的门对门服务,其经济半数一般在200公里以内。公路运输的优点有:
①运输速度快。②可靠性高,对产品损伤较少。③机动性高,可以选择不同的行车路线,灵活制定营运时间表,所以服务便利,能提供门到门服务,市场覆盖率高。④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因为运输企业不需要拥有公路,所以其固定成本很低,且公路运输投资的周转速度快。⑤操作人员容易培训。
其缺点有:①变动成本相对较高。公路的建设和维修费经常是以税和收费班的形式向水运人征收的。②运输能力较小,受容积限制,使它不能像铁路运输一样运大量不同品种和大件的货物。③能耗高,环境污染比其他运输方式严重得多,劳动生产率低④土地占用较多。
综上,公路运输主要适用于以下作业:①近距离的独立运输作业②补充和衔接其他运输方式,当其他运输方式担负主要运输时,由汽车担负起点和终点处的短途集散运输,完成其他运输方式到达不了的地区的运输任务。
3、水路运输
水路通常表现为四种形式:A沿海运输B近海运输C远洋运输D内河运输
其主要优点有①运能大,能够运输数量巨大的货物。②通用性较强,客货两宜。③越洋运输大宗货品,连接被海洋所宏展的大陆,运洋运输是发展国际贸易的强大支柱。④运输成本低,能以最低的单位运输成本提供最大的货运量,尤其在运输大宗货物或散装货物时,采用专用的船舶运输,可以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⑤劳动生产率高⑥平均远距长
其缺点有:①受自然气象条件因素影响大。由于季节、气候、水位等的曩响,水运受制的程度大,因而一年中中断运输的时间较长②营运范围受到限制③航行风险大,安全性略差④运送速度慢,准时性差,在途中的货物多,会增加货主的流动资金占有量,经营风险增加⑤搬运成本与装卸费用高,这是因为运能最大,所以导致了装卸作业量最大。
所以水运主要承担以下作业任务:①承担大批量货物,特别是集装箱运输②承担原料半成品等散货运输③承担国贸运输,即远距离,运量大,不要求快速抵达国标的客货运输。
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常被看作是其他运输方式不能运用时,用于紧急服务的一种极为保险的方式。它快速及时,价格昂贵,但对于致力于全球市场的厂商来说,当考虑库存和顾客服务问题时,空运也许是成本最为节约的运输模式。其主要优点有:
①高速直达性 因为空中较少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航线一般来取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②安全性能高 随科技进步,飞机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使其安全性能增强,事故率低,保险费率相应较低。
③经济性良好,使用年限较长。
④包装要求低,因为空中航行的平稳性和自动着陆系统减少了货换的比率,所以可以降低包装要求。而且在避免货物灭失和损坏后还有明显优势。
⑤库存水平低。
⑥保持竞争力和扩大市场。
其缺点有:①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的准确性和正常性。②需要航空港设施,所以可达性差③设施成一高,维护费用高④运输能力小,运输能耗高⑤运输技术要求高,人员(飞行员,空勤人员)培训费高。
所以空运一般用于以下作业①成为国际运输的重要工具,对于对外开外,促进国际间技术,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②适用于高附加值,低质量小体积的物品运输③大多数情况下日常的基础上进行作业的④快捷运输途径⑤邮政运输手段⑥它是实现鸟式联运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
5管道运输
它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的运输形式是靠物体在管道内顺着压力方向顺序移动实现的。和其他运输方式重要区别在于管道设备是静止不动的。目前,全球的管道运输承担着很大比例的源物质运输,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线气、油田伴生气,煤浆等。其完成的运量常常大大高于人们的想像。其主要优点有:①运输效率高,适合于自动化管理,管道运输是一种连续工程,运输系统不存在空载行程,所以系统的运输效率很高②建设周期短、费用低、运输费用也低③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④运量大、连续性强⑤安全可靠、运行稳定、不会受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⑥埋于地下,所以占地少⑦有利于环境保护,它能较好地满足运输工程的绿色环保要求⑧对所运的商品来说损失的风险很小。
其缺点有:①运输对象受到限制,承运的货物比较单一②灵活性差,不易随便扩展管道,战线往往完全固定,服务的地理区域十分有限③设计量是个常量,所以与最高运输量之间协调的难度较大,且在运输量明显不足时,运输成本会显著增加④仅提供单向服务⑤运速较慢。
所以它主要担负单向、定点、量大的流体状货物运输。
当然,运输方式选择不仅限于单一的运输手段,而是通过多数运输手段的合理组合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可以在不同运输方式间自由变化运输工具,也即”联运”,它是运输性质不断改变的一个反映,标志着物流管理者将两种或更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并天衣无缝地融入一种运输方式的能力,从而比单一方式是输为顾客提供更快、风险更小的服务,其组合方式有很多种:①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②铁路运输和水运③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④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⑤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⑥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⑦公路运输和管道运输⑧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⑨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⑩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些组合并不是都实用,而其中有些可行的组合也未被用和采用,只有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组合(”驮背运输”)得到广泛使用。公路运输和水上运输的组合(”鱼背运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采用,尤其是高价值货物的国际运输中。在较小的一定范围内,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与水运运输的组合也是可行的。铁路运输的联运使运输人即能享受到公路运输时接送和发运的灵活性,又能获得火车在远程运输中的效率,几乎所有的航空运输都是联合运输。因为它需要由货车将货物接送和装到飞机上,然后由货车运至目的地。公路运输促使联运在一起,它以最好的方式运作,提供灵活,定期和短途的服务,使联合运输的方式更有效率,联运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简化手续,方便货主;保证货物流通过程的畅通,它把分阶段的不同运输过程,联结成一个单一的整体运输过程,不仅给托运人或货运人带来了方便,而且加速了运输过程,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货运货差的发生,提高运输质量。因此,发展联合运输是充分发展我国运输方式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运输体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多数运输会涉及到以上一种运输方式以上的服务,物流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就在于种运输模式的均衡必须在整体物流系统的更大框架下完成。物流的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物品迅速完全和低成本的运输,而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则是不同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重要条件,运输时间与成本的变化必然带来所选择的运输方式的改变,目前企业对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主要是在当今经营环境较复杂,困难的情况下,只有不断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加快商品周转,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竞争优势,缩短运输时间来降低运输成本是种此长彼消的关系,这也是物流的各项活动之间的”效益背叛”(Trad off)的体现。所以选运输方式时一定要有效的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即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物质产品的运输活动。
物流管理者要对以上同种运输的基本方式进行优选,匹配、优化匹配运输方式有利于物流运输合理化,有利于做好物流系统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设计出合理的物流系统,精确地维持运输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做好运输管理工作是保证高质量物流服务的主要环节。
优化匹配运输方式有利于物流运输合理化,有利于做好物流系统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组织物品的运输,有利于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能缩短运输时间,加快物流速度;可以节约运力,缓解运力紧张的状况,还能节约能源,这对缓解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和能源紧张的情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技术差异性,一个原则往往有时在具体环境下找不到落脚点。其原因并不是原则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认为已经符合这些原则,甚至符合得相当好,但运作结果却不似MRPⅢ为人们勾勒的那么理想。因此,一套比较客观的评估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由于MRPⅢ是顾客导向的,因此可以用以下标准进行评估:
·存货
分成实物型和价值型。描述各品种不同时段、在各个环节的定期瞬时存货量,包括主要供应商产成品库存、本企业原料、在制品各环节成品以及经销商库存的情况。对本企业在制品库存应该细化到工序间分品种的瞬时情况。存货识别的意义除去对资金占用有意义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过去,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造成隐患,存货降低是对物流系统灵活、连续、简洁、均衡的综合反映。它是一项权威指标,这里存货指标实际是指现有可用库存与MRPⅡ逻辑相似,需用安全库存、已分配库存加以处理,同时将安全库存和已分配库存同样列为辅助性降低指标一并考虑。
·提前期
提前期又称前置期,它是指为按时完成本工序工作,需要以前工序提前开始的时间,包括排队时间、运输时间、准备结束时间以及加工时间。对物流系统提前期的评估既包括工序的总提前期,又包括从尾工序到前面任何一工序的提前期,也包括任一工序与其前面任一工序的提前期,其中准备结束时间与经济批量直接相关,MRPⅢ物流系统能否迅速地在产品品种变换上作出响应,主要取决于这一时间,因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缩短提前期,意味着经济制造批量、经济订货批量、经济准结批量经济值的降低,是MRPⅢ物流系统灵活性原则的要求。
·搬运
分别用工序内、工序间搬运数量和距离来衡量,减少搬运是MRPⅢ物流系统简洁性原则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会提高灵活性。
·鼓点进度(均衡排程)
好的鼓点进度是一个均匀的线性进度,相对稳定的品种和量的分布,是物流系统连续均衡原则的要求。包括最终产品预测的准确性(含品种、数量)及沿物料流程的运输准确性、生产准确性、供应准确性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设备保养
主要用停机保养时间来衡量MRPⅢ物流系统的设备保障能力。这里停机保养时间是指因保养需要停机的时间。它包括传统MRPⅢ下定期强迫停机,即所谓计划保养。也包括因机械故障被动性保养。通过降低停机保养时间,可以增强在线预防保养,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质量
利用过程控制(SPC),每天每小时统计各工序次品率、报废率、返修率,提供报告数据,并不断对检查点数目进行测评,逐步减少测点数目。MRPⅢ强调对质量过程的实时监控,而不仅是结果抽查。
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大的制造基地,国内的制造企业数量已非常庞大,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规模的企业。目前,一个制约着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就是:生产制造过程越自动化,越柔性化,生产规模越大,物流系统落后的矛盾就越突出,生产制造系统的高效率与物流系统的低效率越来越不适应。因而,在中小制造企业中进行生产物流系统的现代化设计和改造,逐渐成为众多制造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焦点。
总的看,国内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水平大致处于从机械化物流向自动化物流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开始了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其生产物流系统成为其快速反应的柔性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对国内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别是对一些为大公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来说,这样大规模的系统设计和改造,无论是从经济实力上,还是从管理能力上,都不是一个现实的方案。
本文对AB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物流系统改造过程进行了较全面的跟进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造方案设计、评价和比选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为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生产物流系统的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1 AB公司概述及工程实施背景
湖北AB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是外商独资的汽车AB系统的专业生产企业,是湖北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推崇″技术领先″理念,先后通过ISO9002、QS-9000及VDA6.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工艺设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上呈现迎头赶上的态势,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汽车厂商大举进入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也随之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种大的经营形势下,考虑到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态势,公司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为继续保持公司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保持技术、市场领先优势,企业必须在战略方向、组织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经过周密筹划,公司开始了代号″03工程″的新项目运作,以″开发生产国外刚起步的AA系列产品,为BB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型车项目进行独家配套,开拓新市场″为目标,以全新型的设备、工艺和最好的人员组建新分厂,力争为集团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中新厂的生产物流系统方案的设计、改造是″03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直接参与了该项目中生产物流系统改造方案的设计、评价、比选工作,认为其运作过程在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生产物流系统技术创新(或改造)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生产物流系统总体方案的评价和比选
2.1 概念界定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本文中的基本概念:″物流″、″工厂物流″和″生产物流″。所谓″物流″,简单的说就是指物资实体(物资及其载体)在空间中的物理流动过程,即物资场所(位置)的转移及时间的占用。″工厂物流″,是指从原材料进厂,经过储存、加工、制造、包装、直至成品出厂整个过程中物料的储存、流转和转移,也就是工厂生产活动的物流。它主要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物流″,即指从原材料购进到车间生产、半成品与成品周转,直到送至成品库的全过程物流活动。本文所提及的物流概念均指生产物流。AB公司的工厂物流也主要是内部物流,即生产物流。
2.2总体方案预案的提出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AB公司的生产物流系统方案设计明确了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内容:(1)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和制定物流流程图;(2)确定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包装方式;(3)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仓储方式;(4)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搬运方式;(5)选择相应的物流设备;(6)划分原材料和零配件的消耗点;(7)绘制工位定置管理图;(8)设计物流标识系统并制作物流卡片;(9)确定最佳物流路线并确定物流人员组织方式;(10)制定物流运作作业指导书。其中,某些工作可以沿用以往的成功方案,某些方面必须进行创新或改造设计,实际上,在″03工程″中,生产物流系统改造方案主要涉及到物流设备选择、生产物流方式(包括仓储和搬运方式)和物流标识系统的设计改造。
总体方案有三种预案。
预案一:基本保持原厂生产物流系统,按实际需求作零星技术改进;
预案二:对于生产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及方式不作大的改变,对于关键物流设备进行技术创新,对厂内搬运设备、生产线供料系统设备等进行重新设计,而对于仓库管理系统改造则在资金相对充足情况下酌情考虑;
预案三:跟进国内外的先进生产物流模式,从系统的组织结构、方式、设备、人员上进行全面技术创新,特别是对生产流程需要进行再造,对生产线物流系统和仓库物流系统,也需要重新设计、大幅度改造。但此预案不利之处是所需资金量巨大。
2.3总体方案的评价、比选
对于这三种方案,项目小组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并形成报告(报告略),但在提交项目协调会时,在公司管理层中出现了较大分歧,主要形成两种意见:预案一、预案二或预案三。支持预案一的人占多数,且多为中层经理人员和部分职能部门(如财务部)负责人;支持预案二和预案三的人都占少数,但多为高层经理人员和部分相关部门(如供应部)负责人。
在对各预案分析、评价和比选过程中,管理层根据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态势进行行业分析和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基本共识:(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的战略地位,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坚持″技术领先″的经营理念;(2)目前公司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相对领先的技术和相对充足的资金,具有良好的内部创新条件;(3)公司如果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也面临着很多的不利因素,如缺乏国家相应政策支持,包括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作为外商独资企业,在当地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融资成本相对过高,容易造成资金相对短缺、负债经营的局面;(4)另外,先进的生产物流设备一般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购置成本高,并且在会计处理时,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在现行的增殖税政策下,购进设备时大量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使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资产转移价值(折旧费)的进项税额,造成重复征税,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制约了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需要。
在是否进行生产物流系统全面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分析时,支持预案一方(即反对大规模改造)的主要理由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风险加大,应尽量减少资金投入量,尤其是避免非必要设备的大量投资(如物流设备采购),以免造成过高的成本压力;(2)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原有生产物流系统可以达到生产要求,就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改造,何况改造不一定有直接的明显效果;(3)生产物流系统在企业中并不具有关键意义,应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生产主系统中去。针对这些看法,分析其原因,关键还在于两点:主观上缺乏创新意识,对生产物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客观上存在资金相对短缺、融资困难和改造创新难度大等现实原因。为此,公司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讨论,高层管理人员作了有针对性的工作:(1)加强对公司职工特别是中层经理人员的系统培训,逐渐强化技术创新意识,树立物流是企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观念;(2)建立企业资本营运的思想,正确看待企业负债经营;(3)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4)多方面开拓融资渠道,从香港融入部分外资,从当地银行获得部分技改资金贷款;(5、认真细致的考察、审核生产物流系统方案中的技术经济指标,适当的进行方案的修改,优化设计,压缩成本。
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际运作努力,公司管理层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对生产物流系统进行有选择的技术改造方案,即预案二。这样,就对从事具体分系统方案设计、评价、比选的部门和人员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每一项大资金投入的分系统的选定,都必须立足于系统和经济的观点,具体的进行必要性和经济性分析,构建投入产出的良好比例关系。
3 分系统方案的评价、比选及实施
项目小组根据改造总体方案中明确的主要工作内容,专门制定了分系统方案的选定原则和评价程序。
基本选定原则:(1)考虑系统化、集装化、单元化搬运;(2)达到省力化、机械化、自动化;(3)要求适用、安全、标准、统一;(4)符合清洁环保要求;(5)方案的技术经济比指标要最优化。
基本评价程序:(1)、本部门各分系统小组提出书面的技术需求分析报告;(2)各小组调研、考察系统供应方的方案技术指标,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价,得出结论;(3)部门管理层召集各小组需供双方进行经济性评价,初步确定各技术系统方案,连同本部门经济评价报告一同上呈高级管理层报批;(4)由高级管理层对各系统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报告和结论汇总,进行总体评价和决策,确定各方案实施与否。
在明确了原则和基本程序之后,相应的确定了评价人员,分小组、分任务的进行了各分系统设备方案的调研和评价、选定工作。
下面是几个主要分系统方案的评价、选定实例。
3.1 物料搬运分系统
装卸、搬运输送设备的选定。叉车是物流搬运设备,是物流搬运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在卸货搬运设备中,主要选定了非高位普通叉车和大功率电瓶车,作业中通用容器、专用容器装载量较大的重件用叉车运送,其余中小件用电瓶车运送;在生产线上工位用料输送设备则采用传输辊道、皮带输送机和悬链系统相结合的方案,以最有效率的配置来提高物流效率。这种方案比原厂物流系统中的人工输送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在叉车的采购选型上,我们根据各供应商方案和报价,采用了性能价格综合比选的方法进行选定,见表1。
通过表1分析可知:各种设备所涉及成本不仅是首次采购成本,更大的是运行成本和效率成本。如选用进口叉车,单从有形价格分析,总费用就减少了62万元RMB;如果仅考虑设备采购单价、设备国产化和维修备件单价,盲目追求国产只会造成高成本、低效益,而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工作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可靠性高、开动率高和故障率低的设备。因而,选择进口叉车,其性能价格比最好,最后,公司定购了3台日本进口叉车,在实际作业中发挥了良好的效用。
3.2 物料集装分系统
单元化集装设备的选定。在生产物流中,物流搬运工作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物料搬运技术中与搬运机械化相适应的另一项技术就是集装单元化储运,即把物料利用各种专用器具将其集装成为一个单元,以利于叉车或电瓶拖车的快速搬运。而单元化集装设备的选定,也必须根据本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品的类型、性质、大小、重量和相关搬运动力机械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设备。
我们根据单元化器具必须标准化、通用化、便利化和利于提高物料搬运活性指数的原则,并通过对不同原材料和零部件存货的储存/移动敏感度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生产实际需要,选定了一些通用器具(如托盘、托板、滑板、集装箱等)和专用器具(如专用木质托盘、专用工具和零部件托架等),并相应制定了作业流程,在与机械化搬运设备配合作业中,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3 物流标识分系统
物流标识的选定。物流标识主要包括看板卡、定时取货卡、料架标签以及仓库库存物料标识,它是仓库、物流部门及生产线之间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是物流目视化管理手段,在制造业企业物流中大量采用。因而,选择一种适合的标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企业节约成本具有较大影响。
我们初步确定了标识点约10000个,标识方法可有两种选择:一是采用原厂沿用的金属标识;一是采用标准不干胶标识。见表2,通过比较表2可知:采用标准不干胶标识,将降低资金投入6到7万元人民币,不仅提高了工作双效(效率和效益),而且使标识更新、容器清洁等后继工作都十分方便,与原厂的金属标识相比,更有优势,因而,我们选定了不干胶标识方案。
4 生产物流系统改造方案实施的效果
以上仅是介绍了几个关键分系统方案,借以说明生产物流系统方案的设计、评价和选定思路和方法,其它每一个分系统方案,从设计、评价到比选、确定和实施,都遵循同样的原则和程序,直至达到既定目标。
到本文完稿时为止,″03工程″已经完成主要技术改造方案,其中生产物流系统的大规模改造,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生产效率增长点。在生产物流系统方案的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我们运用了经济而科学的评价比选方法,不仅顺利的完成了国内较先进的生产物流系统的改造,而且还比原计划的预算节约了资金50多万元RMB。新系统开动后,充分表现出了其优势所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产生了现实的效益,使每个职工都看到了,生产物流系统真正成为了企业内部挖潜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公司已经通过了BB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面评审,成为其一级配套供应商,展现在公司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巨大的市场。
5 基本结论
回顾“03工程”中生产物流系统改造方案的设计、评价、比选、实施过程,我们总结了一些基本结论:
(1)生产物流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从技术性还是经济性方面考虑,生产物流系统在制造企业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先进、合理与否,同时也标志着该企业或行业在某个领域的竞争能力的强弱,因而,生产物流系统的现代化设计和改造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生产物流系统总体设计时应立足宏观,多提预案。企业在设计总体方案和预案时,应立足于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先进程度是否符合竞争要求的出发点上,全面的考虑宏观因素对方案的制约和需求,同时结合企业微观环境,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预案来,以供比选。
(3)方案评价、比选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一定要规范、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在确定总体方案之前,一般要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包括较宏观的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并做出较微观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形成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高层管理者,以供高级管理层和相关的中级管理层进行参考(本文中可行性报告略);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由管理层初步的确定方案评价、比选的原则和程序;在正式确定总体方案时,一般都以较正规的协调会的形式,一次或多次的讨论、辩驳,综合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情况,最后由高层管理者明确总体方案,签发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总体方案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反复和作大的更改。
(4)不仅要考虑分系统方案的技术实施可行性,更要着重考虑其经济性。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应采用符合企业实际的科学方法,进行必要性和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此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和企业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全面的考察此分系统方案的投入产出关系,必要时可以确定量化的权数,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以便做出适当的选择。
(5)定性的分析、决策方法和定量的评价、预测方法的结合运用。在方案评价、比选过程中,既运用了定性的分析决策方法,也运用了定量的评价和预测方法。在总体方案评价的前期,定量的方法运用较多,而在比选的中后期定性的决策方法则用的较多;在分系统方案比选时,则定量的评价和预测方法用的较多;当然,这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言,关键是要根据方案所处的具体情况而运用相应的方法了。
(6)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和正确使用。在生产物流系统的改造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和正确使用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系统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生产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合作方的设计人员,双方或多方的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具体分工、充分沟通和互相协作的关系,在一个总的目标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有了解了每个人员的能力,明确了他们的职责,发挥了他们的才智,最后才可能完成既定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的来说,AB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物流系统的改造,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众多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生产物流系统改造,提供了一个好的案例,值得借鉴。
本文地址: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综http:/www.606212.com/a/5023.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