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21:18:45 | 作者:admin
作为国内的大型连锁商业集团,世纪联华拥有3000多个大小不一的卖场,与6000多家供应商有着业务往来,如此巨大的规模使其供应链系统负担沉重。通过与IBM合作,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世纪联华的供应链重新整合,新的方案在2005年获得中国供应链大奖。对于世纪联华而言,比获奖更重要的是,预计新的平台在未来6年内可为企业节省3.5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世纪联华的成功无疑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精典案例,而发展现代物流的价值可见一斑。事实上,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产业水平显然还有相当差距。身为科技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家组副组长的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申金升教授说:“与美国相比,我国物流产业当前的物流效率只有美国的1/2,相当于美国1970年的69%。”
物流仍以自营为主
由于现代物流空间跨度大、市场分散、竞争激烈、盈利水平差别巨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低回报产业,对少数企业而言是高回报产业。申金升教授指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社会物流总值高速增长;二是物流总成本增长势头放缓;三是物流业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骨干产业;四是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但规模偏小。
我国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此外,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
组织与技术落后
对于我国物流水平与国外差距的根源,申金升教授作了认真分析:在宏观经济结构性因素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商品附加值偏低;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秩序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多数企业第一、第二利润源泉尚未充分挖掘。在物流产业组织水平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连贯性差;物流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供需不均衡;物流业态比重不合理。而在物流技术水平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物流技术研发力量不足,创新与应用环境差;物流企业自生能力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缺少成熟的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框架,加大了企业的信息化风险,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至少减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此外,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还面临着其他一系列问题,如科技服务不足导致技术升级成本过高、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发展“瓶颈”、低水平竞争激烈加大企业生存压力等。
发展物流产业的切入点
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重大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那么,如何迅速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呢?申金升教授认为,我国应将以下方面作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即增加物流领域科技投入,优化物流科技投入结构,加速物流技术进步,降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成本。
为此,申金升教授提出以下实施建议:一是以信息技术全面引用为基本线索;二是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三是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物流成本意识;四是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五是加强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增值服务,降低客户运作成本;六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合理运行机制。
RFID技术将率先在医药物流领域得到应用与推广。该技术可以使制药者实时监控产品制造过程的所有情况,快速应对市场。
RFID(射频识别)库存跟踪系统是指将RFID标签贴在托盘、包装箱或元器件上,进行元器件规格、序列号等信息的自动存储和传递。RFID标签能将信息传递给10英尺范围内的射频读卡机上,使仓库和车间不再需要使用手持条形码读卡器对元器件和在制品进行逐个扫描条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遗漏的发生,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RFID的倡导者认为,此举可能大幅削减成本和清理供应链中的障碍。该技术正与物流供应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望在未来几年取代条形码扫描技术。种种迹象显示,RFID技术将率先在医药物流领域得到应用与推广。
RFID挑战条形码
道路自动收费系统、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等这些应用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RFID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沃尔码”要求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的一纸约定和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将RFID推向了一个新的热潮,使RFID成为了2004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确切地说,不是RFID技术本身,而是RFID在商品流通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才是真正的热点所在;或者说RFID技术的兴起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项新技术,而是因为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并逐渐具备了走向实际应用的能力。
尽管物流、供应链只是RFID的应用领域之一,但如果RFID技术能与电子供应链紧密联系,它很有可能在几年以内取代条形码扫描技术,并将给零售、物流等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目前在商品流通领域,条形码是产品识别的主要手段,但条形码仍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例如条形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无法识别单品;条形码是可视传播技术,必须在看得见的情况下才能读取;条形码容易被撕裂、污损或脱落等。
而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同时RFID技术可识别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可以说RFID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当然,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并不仅仅涉及RFID技术本身,而是一个庞大的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技术、管理、硬件、软件、网络、系统安全、无线电频率等许多方面。从目前现状来看,RFID取代条形码,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标准问题、应用系统的跟进以及价格、安全、隐私保护问题等。
RFID能实现对供应链上每一件单品的识别和跟踪,其关键是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目前在流通领域中存在各种物品的编码体系。例如,在条形码中所使用的JAN码、EAN码、UPC码和书籍中的ISBN码。但这些都是针对产品种类的编码,而不是针对每一件物品的编码。
医药物流被视为RFID”试验场”
据媒体报道,美国一制药集团将在其供应链中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据集团的项目经理Accenture称,参与这一项目的企业包括药品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包括Abbott Laboratories Barr harmaceuticals Inc.Cardinal Health
CVS PharmacyJohnson & Johnson McKesson Pfizer Procter & Gamble and Rite Aid。另外,医疗配送管理委员会和国家Chain Drug Stores委员会表示对此项目的支持,将对其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目前RFID技术的开发正在零售行业进行,这主要是受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的驱动。这一技术主要用于箱子和托盘在仓库和商店之间发生的物流流动过程中的跟踪。
德州仪器(TI)是RFID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和一些标准的倡导者,也是世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系统最大的综合生产厂商,目前已生产了4亿多标签。RFID产品在全球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例如英国的Marks&Spencer超市应用TI的RFID电子标签来对新鲜食品进行供应链的管理,使用该技术是应用条码成本的1/10,而且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了效率。在荷兰鲜花订货中心的1万个托盘上应用RFID技术,使鲜花的订购准确率达到99%。Goldwin生产的运动服装应用RFID技术,减少了整个成本,缩短了生产和配送的时间周期。Gap公司应用RFID技术对服装进行跟踪管理,使该公司的销售额提高20%。3M公司的图书管理系统完全由TI的电子标签Tag-it代替了原有的条码识别系统,图书馆利用一张电子标签就可以对图书的借阅、查找、盘点、防盗等进行管理。
TI更看好以下应用领域:一个是医药业的应用领域。医药业若能运用RFID技术,将会解决许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问题。制药者可以准确掌握产品现状,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缩短产品质量保证时间,实时监控产品制造过程的所有情况,快速应对市场,减少过期产品的数量损失。另一个是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应用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可将库存管理准确率大幅提升至100%,并可提高分销中心10%到20%的生产力。此外,RFID系统还可以减少仓储和分销中心人力成本;有效评估需回收产品,并迅速在销售环节中找到产品;减少仿冒,实时监控库存和分销情况,减少生产周期。
RFID标签普及尚需时日
作为条形码技术的替代者,RFID标签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普及与推广需要假以时日。
标准不统一。标准(特别是关于数据格式定义的标准)的不统一是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就不能通用,这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是十分不利的。而数据格式的标准这个问题涉及到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目前的现状是日本和美国的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的对抗局面,而中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预计其他的许多国家也会陆续开始制定自己的标准。如何让这些标准相互兼容,让一个RFID产品能顺利地在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重要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标准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RFID产品(包括各个频段)的国际标准,目前各个厂家推出RFID产品互不兼容,造成了RFID产品在不同市场和应用上的混乱和不兼容。这势必对未来的RFID产品互通和发展形成了障碍。目前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在考虑制定中国的RFID标准,包括RFID技术本身的标准,如芯片、天线、频率等方面,以及RFID的各种应用标准,RFID在物流、身份识别、交通收费等各领域的应用标准。
技术实现有困难。射频IC分销商理查森电子公司正计划帮助客户实现RFID技术的应用。该公司射频和无线通信集团经理Greg Peloquin透露,过去的一年RFID应用收入增长了35%。RFID是一项正在兴起的技术,不少客户认为该技术将完全替代条形码。目前他们这项业务的规模还不大,但他们有6个重要客户正致力将RFID的读卡器和标签应用在仓库、服装和收费公路上。
但是,如何将这项昂贵的、崭露头角的专有技术转化为有利的供应链工具是目前最大的挑战。RFID库存跟踪系统是一个供应链群体的项目。为使这项技术能够顺利运用,一个公司的整体供应链必须全部参与。目前国内很多厂商都将注意力放在RFID芯片技术上,而对RFID的后端应用软件以及对电子标签在流通中的管理关注还比较少。对于使用RFID技术的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处理应用RFID技术带来的巨大数据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它包括后端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正确的分析能力来处理由RFID系统生成的大量数据。否则,企业可能会被大量的数据淹没而得不到RFID技术带来的好处。目前,国外许多大应用系统开发商如Sun、SAP、Oracle、IBM等公司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或商机,纷纷开始在其产品中集成RFID技术以满足未来这方面的巨大需求。
物流管理应用少。从目前的现状看,RFID的应用还是限于企业内部,而对RFID在物流中如何进行管理关注还比较少,因为这要涉及到供应链的整个环节,包括物流配送单位、海关、工商、税务等各个环节。而RFID的应用是一个生态环境,仅有标签本身是无法应用的,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环境和管理手段,才能推动电子标签的大规模普及。另外,RFID的大规模应用还涉及到价格、隐私保护以及安全问题。目前的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保密要求的领域展开应用还存在着障碍,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同时提高电子标签的安全性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解决物流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系统相结合的问题?物流信息化给软件厂商带来多少机会?……一切都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先解决什么样的需求?
戴 定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我们在做物流案例评选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体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它与整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要解决信息化最基本的问题,即决策一定要依赖于数据,而不是拍脑袋、凭经验。决策一方面是整个流程的决策,包括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和整个规划;另一方面则是如何使日常的操作规范、优化、合理。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工作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以支持决策。这个阶段涉及流程改造的内容很少,不强调优化功能,而是要快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而这个反应是有根有据的。
奥康鞋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他们成功之处是解决了全国成百上千个点的信息共享,非常快地把信息采集起来。这个物流系统的优化功能不是太多,但是它确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物流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在很多企业里,决策和日常运营流程,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因此,多数企业信息化的最基本目标是建立一种机制,再通过信息系统把它固化下来,这样决策就能做到有根据。
优化是一揽子方案吗?
戴定一:目前有一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优化问题。这也是来自降低成本、加快周转等经济上的压力,以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看到的优化,并不像一些厂商宣传的那样,所谓一揽子、全面解决方案。优化集中在几个最能产生效益的环节,比如集中库存、集中采购等局部的最初效益环节。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在一些局部应用环节上能够形成一个成熟的标准件,这将极大地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向奇汉(金蝶软件市场总监):我国的物流系统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物流,比如采购、销售、仓储,内部的物流打得比较通。而制造方面的物流,更多的还是依靠内部的供应链,包括财务、物流、生产、制造。商业系统中的很多用户,在选择ERP产品时与制造业有很大差异,制造业可能先解决内部的物流问题,而商业系统一开始肯定考虑最前端的,与供应商、外部供应链相关的物流系统。
我们感觉企业分销、连锁这方面市场很大,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企业大多比较小,没有一个“领头羊”,因此目前连锁企业做分销系统管理是主要的方向,但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与客户合作,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陈哲(北京软通动力科技公司咨询经理):今年下半年我们做了一些案例,包括烟草、汽车制造,我们有一些感触。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在材料、零部件供应环节的效率问题,就一定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内部优化和资源重新调配的问题。现在一些大企业,要求供应商在其厂区周围设立大量仓库,实际上只是把库存的压力转给了供应商,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没有提高,成本也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张强(浪潮通软市场经理):目前我们做的更多的还是企业内部物流,主要考虑开发软件市场。从需求本身看,物流的概念还非常大,更需要规范、标准化的东西,但是作为一家IT企业,我们目前还没有单独做物流系统的考虑。
什么才是真正的供应链?
戴定一: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供应链实际上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问题。现在,很多用户将所谓的物流软件称为供应链软件,但实际上这些只是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是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严格地讲这不叫供应链,尽管它也算是一个工作链条。
供应链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供应商与采购商、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是在市场机制成熟的条件下,有了长期的产品链或价值链才形成的,它将过去的自由、单纯的竞争关系,变成了一个竞争合作的平台,使得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益。
物流的成功需要多方利益的协调,因此,能够用一种信息系统固化、稳定下来的案例很少。莱州粮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莱州粮食因为涉及到上下游的关系很多,下游有农户,莱州粮食负责向农户收购粮食,再卖给外调单位、粮食加工厂等。由于我国粮食流通有很多特殊政策,如敞开收购:资金全部由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国家财政部门还有固定的补贴,同时政府部门、粮食局还要指导,所以它是一个涉及到政府、银行、农户、企业多链条的体系。莱州粮食用管理信息系统把业务、管理、政策统统融进去,协调好了各方面的利益,真正把它规范下来。
这样的案例是比较少的,物流也好,供应链也好,真正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成熟合作关系的软件很少。如果供应商、分销商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利益分配,就做不出好的物流信息系统。
曹开彬(计世资讯分析师):物流中心跟其他相关系统的连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首先是与自动化设备系统的连接,在这方面,国际上的软件做得比较好,而国内软件提供商在这方面有待于加强;其次是物流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的连接,包括ERP、CRM等。
另外,数据交换层,像公共物流平台越来越重要,这其实是信息化的一个整体趋势。因为新兴系统多了,必然会与海关、铁路、民航、税务等部门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何沟通这些部门的信息,可能是每个行业的信息化都会遇到的问题。这需要信息系统提供商进一步做工作,在技术上对接得更好一点。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在建立平台、规范标准方面下大工夫。
莫晓平(用友软件分销与CRM事业部产品市场推广经理):物流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我们目前做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如分销环节的管理,牵涉到企业内部物流与外部的关系。我特别同意戴主任的说法,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厂商,必须懂得行业的规则和业务,否则就无法做下去。企业以前可能是在自己分销行业内部进行管理,而现在会延伸到对自己的连锁店或外部合作商的管理,这是一个极大的变化。
物流信息化路该怎样走?
戴定一:当前我们国家的分销业、零售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加入WTO以后,一些跨国公司,特别是那些连锁分销业巨头进来以后,我们国家的分销业将面临着整合问题。最近麦肯锡有一个报告,认为在两三年之内,中国的零售市场将会出现一个整合高潮。国外分销企业将占据中国50%甚至更多的市场,国内连锁企业,将占有30%,还有20%属于非连锁的传统企业。最近媒体也有报道,一大批国内百货商店销售额下降、利润下降,但是像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连锁企业却很兴旺。这是一个连锁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迫使连锁分销行业更加关注物流及物流信息化。
我们比较推崇逐步完善的方法,这方面宝供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的技术非常简单,但是很实用。这个企业每年只解决一个问题,经过6年,解决了6大问题,明年准备开始上ERP。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陈哲:国内的物流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至少在运输环节上,中国现在有铁路、海运、空运,这些运输企业的管理本身就存在问题,特别是铁路,作为第一大运营商,其传统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现在企业很少把所有的经营活动仅限于一个区域,有的甚至发展跨国业务,所以,那种具备全国性资源的企业,再加上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发展潜力会更大。
岩松(英克科技市场经理):英克公司是做ERP起家的,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这方面工作。目前,我们已经有专门的物流事业部,并有专门的营销、维护人员。
英克希望做到更深入了解企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我们了解了企业最核心的业务,就能够用最朴素的结构,把一个复杂的事务分割成最简单、最细节的东西,这是我们做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基本思路。
曹开彬:在我们的研究中有几个新的动向。我们感觉到,渠道对制造厂商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上很典型的例子,如沃尔玛对生产厂商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强,在国内像国美、三联等,已经显现出这样的优势来了。中国幅员非常广阔,在中国每一个公司其实都可以被看成是“跨国”公司,怎么为他们提供信息化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陈哲:在标准方面政府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铁路集装箱在联运的时候有很多问题,包括托盘的尺寸、地方性政策等,实际上都是阻碍跨地区提高物流效益的难题。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能够尽快地制定统一标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中国物流业务的发展。
如何帮助用户盈利?
戴定一:我们发现,很多软件开发人员对经济业务方面的了解是很深入的。像我前面讲到的帮助莱州粮食实施物流信息系统的深圳奥驰公司,到莱州粮食蹲点蹲了8个月,才把它的需求搞清楚,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真正懂得了中国的粮食是怎么流通的,他们现在讲起粮食改革来头头是道,可以参加粮食体制改革的很多会议。现在,很多企业在采购方面已经非常理智、慎重,供应商应该把推销产品变成更多的增值服务,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盈利的问题。
熊安东(北京软通动力公司客户经理):我觉得目前国内物流行业存在几个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户需求不清晰,我们怎样能够让物流企业明白,将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么样去把这个瓶颈打开?任何服务提供商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问题在于,现在的供应商抓不住客户的想法。
莫晓平:我们倡导的是围绕企业的竞争管理和库存管理来做物流,这应该是一个闭环的系统,牵涉到我们怎么样去满足企业的需求。奥康鞋业提出了一个思路,即围绕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率,降低产成品库存周期来做物流信息系统。
实际上,降低成本可使企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感触很深,最初我们给客户讲物流能带来什么,他们提出只是想降低库存积压,并认为增长10%的销售额,还不如减少30%的库存。企业算了一笔账,真正物流成本的降低,能给企业带来开源节流,而节流带来的效益更大一些,这是我们做奥康物流管理系统所得到的体会。
陈哲:我们在做亚商在线信息系统时也有一些体会。亚商在线实际上是商贸或流通领域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他们开发的是一套以订单处理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我们跟客户联系,是为了解客户的营利模式、管理模式、未来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向等,我们不是一开始就介入很详细的客户订单如何处理、需要什么报表,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应该站得高一些,而不是简单地去符合、满足客户的要求。
戴定一:
总的来讲,希望供应商能够对用户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行业专家。我认为成功案例的成功之处,不全在于他们的技术多么先进,而在于他们对这个行业的业务真正了解,这是供应商应该遵循的一个发展之路。
本文地址:物流产业何日见朝阳-http:/www.606212.com/a/4963.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