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21:17:53 | 作者:admin
□ 刘宝红
作为库存计划人员,不管你的库存周转多快,总有人想挑战你,说你的库存不合理。
其实,“不合理”是太高的代名词。不过想想看,每一分钱的库存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为了特定的业务需求而设的,哪能不合理吗?
要知道,库存是结果,是公司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时候,结果都是合理的——你得到的都是你应得的。如果是不合理,那是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其能力有短板,过程没做好。
比如:计划员是高中毕业,Excel都不会用,当然做不好库存计划了;销售只考核销售额和毛利,而不考核呆滞库存的成本,结果自然是库存太高了。这都是能力问题,能力不合理,结果自然不会合理。要改变结果,前提是要改变能力,比如:招大学毕业生来做计划,给销售更加平衡的绩效考核等。
当然,你拿这些说辞给老总听,八成会被敲得满头是包。老总还是会挑战你,让你在沙子上划道线:究竟多少库存才算合理?
你可以按照周转库存、安全库存来粗略估计理论上的“合理库存”,比如:原材料有3周左右的安全库存,生产线需要2周来加工,成品一般放置4周的库存,那么,至少就得有9周的库存。当然,这是理想状况,很多因素(如库存不齐套)都会造成库存偏高。如果再加2周,也就是说有11周,这样库存看上去就比较“合理”了。
不过,这还没谈到那些多余的库存——是个企业都会有一堆又一堆的多余库存,它们来自以前的种种决策,客观存在,但谁也拿它做不了什么:能返工的早返工了,能退给供应商的早退了,能折价处理的也折价处理了,剩下的是些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但你能说这些库存不合理吗?
所以,讨论库存多少合理是个伪命题。或者说,从绝对数量上讨论库存合理与否没多大意义。但是,从相对数量出发,讨论库存的增量却有很大价值,即截取某个时间点的库存作为基数,然后根据业务量的变化,判断库存量的变化是否合理。
众所周知,要做生意,就得有库存。生意量增加,库存也会增加,但增速应该低于业务增速。比如,业务增长了20%,库存增量要低于20%,否则规模效益到哪里去了?而库存的边际周转率,就是对业务的单位新增量,新增库存要达到的周转率,这是考核库存控制的一个更有效指标。
那么,库存的边际周转率是如何计算的?假定是个两阶段的库存体系:总库和子库。总库一般会放4周的库存,子库放3周,加起来就是7周的库存,库存周转是7.4次(52周除以7周)。因为规模效益,针对新增业务,假定总库会增加3周的库存,子库增加2周的库存,加起来就是5周,也意味着库存的边际周转率是10.4次(52周除以5周)。这意味着,如果过去一年的业务增长了,增量部分的产品成本是3个亿,其库存增量不得超过2885万(3亿除以10.4)。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对于新增业务,库存的边际增值会递减?这就得回到库存的构成:周转库存和安全库存。
周转库存与业务量成正比,即周转周期乘以平均需求。看得出,周转库存是没有边际效益递减或递增的,而安全库存有——当业务越多时,相对的变动也就越小,需要的安全库存也就越少。
这就是规模效益,必须在供应链计划和运营的结果上体现出来。
当然,这里两个基本的前提是:新增业务是原有产品的销量净增,而且供应网络也维持不变。在现实中,这两个假定往往难以实现。比如:有的企业是通过导入更多的新产品或者新型号,增加了产品的复杂度。而这些新增的产品或型号,往往是针对一些差异化的需求,规模效益更低。另外,企业为增加销量,往往进入一些“边角料”地区,全国化或者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供应网络的复杂化,如增加更多的仓储和配送中心、增加更多的库存点。与新产品、新型号类似,这些库存点也经常导致规模效益递减,伴随而来的就是库存的边际回报更低。
在过去几十年里,产品的大规模定制越演愈烈,业务的全球化也与日俱增。而代价则是库存的效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库存的周转率每况愈下。不过也不要悲观,至少老板质询库存高时,你多了一个解释。
(作者系西斯国际执行总监)
本文地址:库存究竟多少才算合理http:/www.606212.com/a/4911.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