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网物流常识物流资讯物流百科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时间:2023-07-03 07:10:01 | 作者:admin
文 陈柳钦   陈文钊   一、现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统性 系统(system)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功能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等特征。(1)整体性。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但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只有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之间有机协调和连接,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和整体功能;(2)相关性。系统中相互关联的要素形成一个集合,集合中各要素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3)功能性。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性体现了人类建立各种系统的目的性。例如,经营管理系统要按最佳经济效益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4)环境适应性。一个开放的系统和系统的外部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证系统功能在外部环进变化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发挥,系统必须具有或建立反馈机制、自学习机制等。(5)动态性。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因此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动态过程;(6)有序性。由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有某种方向性,因而使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点,有序性使系统趋于稳定。 目前,各国物流管理和研究单位对物流的定义不太相同,但大多都包含以下内容: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所进行的实施与控制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有关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考虑的系统性战略措施。与其它经济活动相比,系统性是物流的突出特性: 1、从商品流通过程来看,物流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及后消费领域,涵盖了几乎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动态系统。同时物流系统还担当着协调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各种专业物流服务商和消费者利益的功能。物流管理在今天不仅仅是商品储存和运输管理,而是对适时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和产品进行管理,通过物流管理能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把握企业运营的状态以及市场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动态。所以,谁能拥有发达的物流管理系统,谁就能够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谈判力并取得更多的利益。利益干系人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必然会产生物流系统的复杂化与多样化; 2、就物流系统所借助的基础设施而言,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有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等多个领域,还涉及到这些领域的更多的行业。实际上,这些领域和行业在各自的发展规划中都包含有局部的物流规划,这些规划事实上是物流大系统的子系统,因此物流系统是包含多个子系统的系统集,只有合理勾通和协调各个子系统,才能保证物流大系统的有效性; 3、从商品的存在状态来看,商品流通过程就是商品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过程,商品借助运输工具发生位移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物流体系的节点。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即环渤海物流圈、长江三角洲物流圈、环台湾海峡物流圈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圈。与此同时,在内陆腹地,也有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以及区域性的物流圈。从而从全国的角度看,形成了庞大的而且是多层次的物流网络,各个地区的物流园区是这个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之间、节点与区域性物流圈之间、物流圈与物流圈之间都不应该是互相割裂的,而且它们之间不仅应该通过运输线路简单地连接起来,还应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既要保证这些物流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又要保证这些资源不出现供给不足,否则整个物流网络系统就不可能高效率的运行。    4、 物流是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系统。从宏观的层次说,包括国家级物流规划、省市级物流规划、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和企业物流规划,不同层次的物流规划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不同的功能。从具体的物流作业流程角度看,物流系统指的是装卸、加工、仓储、保管、备货、分拣、运输等具体物流环节的组织方式,没有完好的作业流程也不可能实现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5 、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硬件的建设,更是与物流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信息技术体系、宏观经济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以及物流管理人才培训体制的建立、创新和培养,而且软件的成功与否会成为整个物流系统能否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因此物流系统是一个软硬件共同发展的系统,而且软件会逐渐成为决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应该把握基本的战略原则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也是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各物流环节是否能高效运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因此能否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建立现代物流系统将决定其是否能有效运作。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出发,在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从战略角度把握以下原则: 1 、物流系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封闭系统是指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环境仅仅为系统提供了一个边界,不管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封闭系统仍保持其内部稳定性。开放系统是指在系统边界上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系统。例如商业系统、生产系统或生态系统等。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开放系统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因此,开放系统常是自调整或自适应的系统。物流系统不断从外界获得商品、服务和信息,同时又向外界传递商品、服务和信息,以维持经济区域内以及不同经济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因此物流系统应该是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保证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战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的开放式可持续服务体系;  2 、物流系统应该是完整的有机的,而不是孤立的割裂的。物流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降低了社会生产总成本,使供应商、厂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及最终消费者达到多赢的战略项目,从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区域的内聚力正依靠物流系统得以维系;  3 、物流系统需标准及规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愈来愈重要。到目前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已制定了二百多项与物流设施、运作模式与管理、基础模数、物流标识、数据信息交换相关的标准,许多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也相继制定了与国际标准相兼容的系列标准。为了避免我国物流系统之间以及与国际物流之间的互不兼容,需要在研究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成立标准化组织,加快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制定物流标准规范和物流标识系统,规范研究中国物流系统的建设、物流所涉及的概念和术语及物流各个环节的运作样式、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极其重要,畅通了信息传递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完成以后,成熟的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为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及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样建立高效的物流服务系统,给物流过程的各个参与方提供包括商品信息和物流节点信息的统一数据库服务,就可从根本上避免物流企业和相关生产经营企业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4、信息化是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促使商品生产朝着个性化发展的有力途径。物流更着眼于商品的管理和商业科技信息情报,使传统运输的作业变为公开和透明的,单一的传统运输方式变成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提高了运输效率,缩短了中间储存的中转时间,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快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更是极大地加快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流动环节、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信息化还大大缩短了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商品的生产更体现消费者意愿,甚至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与生产;  5、 物流系统属于人造系统,人造系统应该和自然系统相协调而发展。系统由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之分,原始的系统都是自然系统,如天体、海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人造系统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界面,两者互相影响和渗透。人造系统对自然系统的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等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能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系统将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6、物流系统应该是实体体统和抽象系统的有机结合。所谓实体系统,是指以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的系统,这些实体占有一定空间,例如物流系统中的运输设施和仓储设施等。与实体系统相对应的是抽象系统,它是由概念、方法、计划、制度、程序、信息等非物质实体构成的系统,如管理、法制、教育、文化系统等。抽象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不应该只注重实体系统的建设,还应该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物流文化、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及相关法规等。实体系统是抽象系统的基础,而抽象系统又往往对实体系统提供指导和服务,两者在实际中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系统的功能,提供更优质的和更人性化的物流服务。 三、现代物流系统设计要求物流企业追求优良作业目标 在物流系统设计方面,每个物流企业都必须同时实现至少六个不同的作业目标。这些作业目标构成了物流表现的主要方面,其中包括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1、 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关系到一个厂商是否能及时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的能力。信息技术提高了在最近的可能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和尽快地交付所需存货的能力。这样就可减少传统上按预期的顾客需求过度地储备存货的情况。快速响应的能力把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以从装运到装运的方式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方面上来。2、 最小变异 。物流系统的所有作业领域都容易遭受潜在的变异,减少变异的可能性关系到内部作业和外部作业。传统的解决变异的办法是建立安全储备存货或使用高成本的溢价运输。当前,考虑到这类实践的费用和相关风险,它已被信息技术的利用所取代,以实现积极的物流控制。3、最低库存。保持最低库存的目标是要把存货配置减少到与顾客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总成本。随着经理们谋求减少存货配置的设想,类似"零库存"之类的概念已变得越来越流行。要实现最低存货的目标,物流系统设计必须控制整个公司而不仅是每个业务点的资金负担和周转速度。当然,我们也要以系统思想整体最优的原则,在个别企业“零库存”的设想基础上,提出以“安全库存”为原则的最经济物流系统设计原理,以达到“1 1>2”的经济效果。4、 整合运输。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运输成本与产品的种类、装运的规模以及距离直接相关。要减少运输成本,就需要实现整合运输。一般来说,整个装运规模越大以及需要运输距离越长,则每单位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装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5、持续的质量改善。对全面质量管理承担全面义务是对物流复兴作出贡献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物流管理上所面临的实现"零的缺陷"的物流表现的挑战越来越明显,即:物流作业必须在日夜24小时的任何时间、跨越广阔的地域来履行。由于不正确装运或运输中的损坏导致重做顾客订货所花的费用,远比第一次就正确地履行所花费用多。因此,物流是发展和维持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善的主要组成部分。6、 生命周期支持 。由于不断地提高具有强制性质量标准、产品有效期的到期和因危害而产生的责任等而引起的顾客对产品的不满意所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必须作适当的产品收回工作,于是逆向物流需求也就产生了。逆向物流作业需求的范围从最低的总成本(如为再循环而回收空瓶)开始至完成紧急回收时止。其中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不仔细地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定良好的物流战略。因此,厂商必须仔细地设计一个物流系统的生命周期支持的能力。生命周期支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含义就是"从摇篮到摇篮"的物流支持。  四、现代物流系统的完善需要多目标预测    物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在制定现代物流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决策者首先想知道的是该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市场有多大潜力,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而预测就是为人们提供未来的信息,科学的预测能够正确地向人们展现未来,使决策过程更具有目的性,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物流系统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它是交通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营销策划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那么在进行现代物流系统的战略规划时,物流系统的市场预测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运用系统思想顺应经济发展的预测,提出整合原有硬件设施的解决方案,正确决定规划不同种类的物流网络,避免重复投资的浪费。如国际性物流网络、物流枢纽型物流网络、集团型物流网络、配送型物流网络、区域性物流网络和城市或地方性物流网络等。 物流系统所肩负的使命是实现物资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移,创造物资的时间和空间价值。物流系统的优劣是用总成本和物流表现来衡量的。物流表现的衡量涉及到存货的可褥性、作业能力和工作质量等等,物流成本直接关系到所期望的物流表现水平。一般来说,对物流表现的期望越大,物流总成本也就越高。有效的物流表现的关键是要在服务表现和总成本开支之间形成一种均衡力,那么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时,必须考虑一组目标之间的平衡即比例关系。由于这些目标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要用多目标预测技术,对一组目标同时进行预测和分析。物流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希望多个目标都达到理想的水平,而各个目标之间往往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决策者如果希望了解未来的诸多目标的发展情况,就要进行多目标的预测。多目标预测方法一般分为三类:经济计量模型、交叉影响模型、投入产出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根据某种经济理论和某些假设条件,建立一组联立方程模型,用以描述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估计、检验与推测.交叉影响模型是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方面的技术,应用模拟的方法,可以确定一组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及事件未来发生的概率.投入产出模型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联系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或企业内部各种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于物流系统的预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预测思路及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复杂的物流系统来说,应将多种预测方法结合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物流系统的预测的结果不是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因为物流系统的表现直接影响其市场占有率。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市场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都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企业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战略.所以预测值和预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预测者必须根据市场现实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预测值加以必要的修正,使之更符合市场发展变化的实际(即给出条件预测值)。当市场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有时可能必须改变预测方法,重新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才能提高预测精度。 五、现代物流系统的优化需要恰当的系统模型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设计物流系统,研究物流系统建模技术,建立恰当的物流系统模型,对优化物流系统运行是非常必要的。物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它的建模、分析与设计工作非常复杂且难度较大。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主要有:GRAI法、IDEF法、GIM法、SIM法等。这些建模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但由于各种建模方法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而影响了它们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单一的建模技术是不能够满足复杂的物流系统的建模要求的,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建模方法来集成现有建模方法的优点,而消除他们的缺点。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GI―SIM建模方法。一般来讲,系统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结构模型、求解模型和评价模型。系统的概念结构模型经常是为系统提供一个总体视图,并定义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系统的活动和子活动以及系统功能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求解模型常常是通过一些优化技术来达到系统的目标。评价模型常通过一定的模拟技术对一系列决策进行评价,而这些决策结果往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绩效衡量指标。所以一种好的建模方法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①支持复杂系统的建模;②能为应用该建模方法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③建模的过程中,能够区分开概念结构模型、求解模型、评价模型;G1一SIM法是满足了以上要求,针对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而提出的一种集成建模方法。为了能够全面的获得物流系统的特点,GI―SIM提供了一套集成的建模工具,在这套建模工具中包含了目前建模方法中经常被使用的三种建模工具:GRAI格、IDEFD和模拟模型。同时使用GRAI格、IDEFO和计算机仿真为物流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建模方法。 GI―SIM法的建模步骤大致为:①定义系统组织的总体视图。使用一个被修改过的单一层次的GRAI格就可以形成物流系统的总体结构,这个总体结构表明了系统的主要职能划分、决期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间的关系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的系统流动:决策流、信息流和物料流。②为每一个活动中心构建IDEFD模型。为了分析系统的各项子活动以及它们的输入、输出、控制条件和实现机制,要为每一个活动中心构建IDEFO模型,模型的最顶层表示了该活动中心的总体结构,而最顶层模型都能够被逐层分解,直到分解到具有独立功能含义的最底层模块为止。③将IDEF0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在GI―SIM中,模拟运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一步中使用了在结构功能模型中定义的概念引入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所以说仿真模型分析真实系统的能力比其它单一的建模分析技术要强。为了对物流系统的行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在实施建模之前,必须进行模拟或仿真。因此,将模拟设备和概念建模工具集成起来可以解决许多与系统建模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在描述概念勘能模型时产生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和其它一贯使用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相比,GI―SIM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它较灵活地集中了三种重要的建模思想(概念、功能、模拟),通过概念模型、功能模型和动态模型能够全面、详细的描述物流系统,从物流系统的结构到它具体的参数说明,同时该方法还反映了被建模系统的动态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金椿:《现代物流与管理信息化》[J],《南方经济》,2001,6; [2]吴耀华等:《基于网络时代的物流管理系统》[J],《现代物流》,2002,2; [3]郭成:《GPS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运用分析》[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2,3; [4]陈柳钦:《构建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J],《商业经济文荟》2002,4;     本文地址:现代物流系统性问题探讨http:/www.606212.com/a/19815.html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物流保险实践

    下一篇作文: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节选5)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文章《现代物流系统性问题探讨》为物态网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文章《现代物流系统性问题探讨》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