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网物流常识物流资讯物流百科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时间:2023-06-30 18:50:02 | 作者:admin
自从2003年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呈波动中的大幅上扬态势。2004年第一、二季度的油价一路上升,3月份的平均价超过了32美元/桶,比上年同期提高3.27美元,达到1990年10月以来的月平均最高价。2004年4月,伊拉克局势混乱更增添了国际油市的紧张气氛,油价直线上升,比 2003年同期上涨近7美元。5月的平均价为36.37美元/捅,比2003年同期上涨了近11美元,创下了1990年10月以来的月平均最高价的新纪录。到2004年6月中旬,欧佩克(OPEC)油价已持续半年超过28美元/桶的上限,创下了石油价格上涨的新纪录。而到8月5日,油价则创下44.41 美元/桶的历史新高,最高时一度接近每桶50美元,世界各国都为之震惊。欧佩克一揽子油价与2004年年初的低点相比更是升高了40%左右。此后油价一直在高位波动运行,到12月22日,2005年2月IPE布伦特原油期货的结算价为每桶40.64美元,仍大大高于2004年年初的低点。         此次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已经给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带来了巨大影响。国际能源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的在2004年5月发表的联合研究结果表明,每桶油价长期上涨10美元将会使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5%。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石油价格水平是美国经济统计表上的一个主要阴影。格林斯潘同时表示,美国人是首先受石油行情大起大落影响的第一大消费群体。而美国财长约翰•斯诺亦在去年8月公开承认:“高油价已经直接导致美国经济的某些方面出现减速迹象。”此外,据日本财务省2004年12月22日发表的最新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04年11月由于高油价导致日本进口额创下历史新高,当月日本贸易盈余比上年同期猛跌了39.2%。         此次世界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已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经济亦不能幸免。作为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品来源,石油价格的猛涨亦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         一、石油价格猛涨的主要原因及前景分析         (一)、供需双重压力促涨石油价格         从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基本面来分析,世界经济普遍温和回升与上涨带来的石油需求上升,而供给扩大却面临种种压力,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此次世界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         1.需求大幅度上升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明显呈现复苏趋势,2004年更是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总裁罗德里戈•拉托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可望增长4%,为15年来的最高增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2004年全球GDP增长率为 4.6%,比半年前的预测高0.6个百分点。许多经济学家估计2004年的实际增长可能高于这个数字。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看,经济发展的表现都好于原来预期。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4.4%(以年率计算),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环比均增长0.6%,分别比上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速高出0.2和0.1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2004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分别增长1.3%和1.6%,而2003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为0.6%和1%。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4%,折合成年率为5.6%,这已经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很有可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后首次进入经济持续增长阶段。         经济发展和增长速度对石油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加快,对能源的需求扩大速度也加快,反之,石油需求量就会明显减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率一直在4%以上,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增长率下降,只有1.5%,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不到0.7%。2001年世界经济开始衰退,需求增长几乎停滞。2002年世界需求继续减缓,增长率只是0.3%。随着2003年下半年以来所有主要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估计达到2.2%,亚洲为6.4%,中国更是高达12.7%。2004年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北美,以及亚太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其中中国需求增长量可望达到5万桶/日,占世界需求增长的近40%。如果加上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则逼近60%。中国于 2003年取代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消费大国经济开始回升,以及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石油需求增长加速,国际市场原油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将增加100万桶,3月11日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而在该组织也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又把这个日均需求量预增加到170万桶,达到8030万桶,这一数字比2003年增长了170万桶,大大超过前几年的增长速度。         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继2003年增长1.8%之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油价形成新的上涨压力。         2.供给增长面临压力         2003年以来,重要产油国和产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造成石油供应减少或中断,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上升造成了巨大压力。         2002年底和2003年,欧佩克成员国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由于国内政治问题导致石油生产和出口下降甚至停滞。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与反对派和美国均有矛盾积怨,石油生产和出口时时受到威胁。2003年委内瑞拉全年原油产量低于配额,1月份日产量只有60多万桶,没有出口。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自2002年以来因劳资纠纷引发多次石油工人罢工,石油生产数次中断。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挪威的石油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也引发大罢工。印度尼西亚由于石油储量下降,主要油田产量大多已过高峰期,开始下降,自2003年以来原油产量一直低于配额约30万桶,预计到2005年产量将从几年前的120万桶降到不足90万桶。伊拉克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制裁、政治动乱和战争的影响,石油生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战争结束一年多,还不能恢复正常石油生产和出口。伊拉克局势自2004年4月以来日益恶化,6月30日的政权移交并没有抑制国内的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无法恢复。世界最大产油国之一的沙特自2003年5月以来先后发生了五次恐怖袭击,虽然至今尚未对石油生产形成直接的影响,但是专家担心沙特无力反恐,导致局势混乱,将引发全球能源危机。俄罗斯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因34亿美元的欠税问题而面临破产,该公司的产量占俄罗斯石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利比亚的产量。         近一年多来,OPEC两次做出减产决定:2003年9月2日减少日产量90万桶,尽管存在部分成员国超限额增产,但国际油价一直呈震荡攀升走势。每年的第二季度是传统的季节性需求下降的季节,但是2004年第二季度由于世界经济的强劲回升,市场对石油的实际需求下降很少,而OPEC还按照传统做法采取了限产保价的策略。2004年4月1日起,OPEC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并要求成员国立即停止超配额的原油生产。这种人为地减少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原油供求的紧张形势,推动石油价格攀升。OPEC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成员国认为以前的油价过低。如沙特石油部长称,纽约原油价格在30-34美元反映了目前投资和维护油田的成本。尼日利亚总统石油顾问称,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参考区间以指引投资者,把22美元作为底价不现实。还有的成员国表示,升高油价是应对通货膨胀影响和美元贬值的保障措施。         此外,主要的石油消费国为防范石油供应短缺危机、减少油价暴涨造成的损害,普遍建立了原油库存和石油产品库存。2003年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到2003年年底原油库存降至25.27亿桶,比最近五年同期的平均水平减少了9500万桶。2004年1月底降到24.94亿桶,2月底进一步降到24.62亿桶,仅相当于这些国家52天的原油需求量,低于IEA要求的90天的标准。为此,EA发出警告,石油库存量进一步下降将加剧现货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风险。例如,美国当时的商业石油库存就已经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美国一直在增加战略储备,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的紧张。据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字,美国石油储备每天以116桶的速度增加。美国计划储备7亿桶石油,而目前石油战略储备为6.392 亿桶,离7亿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扩充石油储备的政策使世界石油价格每桶攀升了6美元。         一方面是世界性的经济恢复与增长带动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给增长面临压力加大,世界石油价格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一路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2005年世界石油价格必将回落         从中长期来看,石油价格不可能维持现在的高位运行态势,2005年必将出现适度回落。而且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供给增加的趋势明显大于需求增长。         从OPEC目前的实际原油日产量看,保守的估计至少拥有100多万椅的剩余产能,在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还有很大潜力。而且非欧佩克产油国近几年产量增长较快,据IEA估计,2004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可增加产量120万桶/日,达到5000万桶,增长2.4%。非欧佩克产油国现在的市场供应量比1997年增加570万桶/日,增幅为12.8%。         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7%(天然气占30.5%),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储藏大国。2000年以来,石油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而且俄罗斯还将不断扩大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2003年,俄罗斯年产石油4.228亿吨,占全球的10.7%,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2004年1月,俄产油量进一步提高到893万桶/日,第一季度石油产量同比增长10.9%,达1.11亿吨。预计今后3年俄石油出口将持续增长,2004年出口将达2.42亿吨,2005年达2.47亿吨,2006年为2.53亿吨,2007年2.6亿吨。《俄罗斯 2020年前能源战略》报告预测,其2010年石油产量将达4.9亿吨,2030年将达5.2亿吨,年均增长1.8%。目前从俄罗斯的国家战略趋向上来看,为石油出口保持需求已成为其国际活动的主要着眼点之一。         此外,随着伊拉克问题的逐步解决,世界石油供给还会有较大幅度上升。过去十年中,由于国际局势的限制,世界第二石油储量大国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只被局限在占世界市场0.2%的低水平上,国内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据估计其富余生产能力高达60%以上。随着伊拉克局势的逐步稳定,如此巨大的供给能力将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石油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警示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过了多年的飞速发展,出口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自1981年以来,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在10%以上,在1994年和1997年还达到22%,在1990年甚至达到50%。另外,近20年来出口在GDP存量中的比率有了显著提高,出口与 GDP比率名义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约5%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对经济发展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的两大特点却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         1.过度依赖加工贸易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是以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但是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的出口还是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发展。从 2004年前三个季度出口结构来分析,中国的出口约有70%来自于加工贸易增长。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很多商品的出口形成限制,许多企业转向加工贸易,利用加工贸易对进口商品的保税政策,将以前在国内采购的零配件转为从国外“进口”,即进料加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国产化率已经下降了近40%。这使得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严重缩水。而且我国的加工贸易优势产品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出口实际收益较小。         2.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虽然己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到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在工业制成品中杂项制品(包括服装和鞋类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40%,资源和原材料密集型的轻纺和橡胶、金属制品约占出口的20%。截止到2004年,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而且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光学原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彩电、摩托车等商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世界上平均每人拥有我国生产的1双鞋、2.8件服装、1.7米布,每两人拥有1顶中国生产的帽子、1条毛巾和1双袜子。出口制成品的整体结构水平低,附加值低,使得增长后劲不足。         而且国内外就中国国际贸易状况所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石油价格猛涨将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从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看,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轻纺商品,利润很低。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低价作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手段,而且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成本变动非常敏感。而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能源产品,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大量下游产品和相关产品价格也跟着上涨。这就打破了原来的价格平衡体系,国内生产和出口商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据估计,2004年以来,石油的下游产品-化学纤维价格平均上涨30%以上,并拉动棉花等相关产品涨价,其他石油下游产品如塑料、高强度纤维等产品的价格也在一路飘升。与2003年同期相比,按照9月份出厂价计算石油液化气价格上升36.4%,甲苯上升44.4%,丁二烯上升52.8%,聚苯乙烯上升50.5%,聚丙烯上升32.7%。         而这些石油下游产品恰恰是我国主要出口产业如服装、玩具等的上游产品,随着价格上涨效应的扩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遭受相当大的影响。以中国对外贸易最大基地-香港为例,香港的四大主力出口行业是电子、服装、纺织和玩具,除了电子产品外均为石油产业直接的下游产业,2005年出口必将面临成本上涨带来的巨大冲击。         此外,在国际油价持续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国内油价也随之不断攀升,最明显的是成品油市场:截止到2004年9月,市场汽油、柴油及各种润滑油价格涨幅均在30%左右,这已是自2003年7月以来燃料油价格的第五次涨价。成品油价格猛涨直接提高了交通运输业成本,进而会通过提高储运成本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造成间接的影响。         (三)、必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附加值低,产品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价格低廉,所以一旦出现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传导到出口产品本身,出口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损害。而且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中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变或保持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需求弹性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减小。         根据这一情况,今后出口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外贸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我国目前的出口态势也正体现着这一发展趋势。从1998年以来,在包括服装、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纺织品、钢铁、纸制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机械及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我国优势技术领域选择一批有市场竞争力、附加值高、对开辟和拓展我国出口市场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为其创造有利的出口环境;重点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具有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比重,力争在短期内形成较大的出口规模。         从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来看,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将持续,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将出口的重心放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不仅能够提高出口为经济增长带来实际效益,而且也是中国在面临类似此次石油危机的重大冲击时化被动为主动的唯一途径。 本文地址: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http:/www.606212.com/a/19453.html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精诚无线PDA条码软件仓储物流分销配送解决方案

    下一篇作文:“盐荒”拷问我国食盐物流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文章《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为物态网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文章《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