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23:40:01 | 作者:admin
□本报记者隋秀勇 关键词:物流网络布局 重点内容:完善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以服务于商贸服务业和居民消费为目标的城市配送体系,实现城市配送与商贸服务网点、居民居住区的有效衔接。充分运用社会物流资源,建立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跨区域运输的城际配送网络,实现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有效衔接。 本报解读:《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的目标。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思路和方式,严重制约了我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提高我国商贸物流的服务能力,加快了物流网络的建设。如,2005年商务部正式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启动了 “双百市场工程”;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启动了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以及2006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的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即“新网工程”),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拥有各类商品配送中心3426个。 但是,由于商贸物流网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加之商贸物流网络发展的“欠账”太多,以商贸物流网络为基础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地区封锁、干线运输、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难问题,也影响了现有商贸物流网络功能的发挥。 在《专项规划》中有关商贸物流网络的建设表述,使用了“完善”一词。意在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同时,更要突出商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改善制约商贸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而提高商贸物流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专业化和一体化 重点内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改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统一配送,提高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支持家电、服装、医药、烟草、图书、汽车、钢材、散装水泥、再生资源回收、粮食以及餐饮主食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满足流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本报解读:“专业化”和“一体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内涵。2009年3月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此也有明确表述:“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 《专项规划》作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配套细则,在继续强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时,增加了“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改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统一配送,提高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精细化水平”等重要内容。 近几年,关于商贸企业该采取哪种物流发展模式,业界一直存在争论。尽管按照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和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商贸企业应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集中优势资源来发展核心业务。但是受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商贸企业选择自营物流的发展模式。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如苏宁、国美,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都斥巨资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打造自己的物流配送车队,弥补商贸企业在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且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 应该说,这是我国商贸行业和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国际上许多知名的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前身都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或者是分(子)公司。目前我国商贸企业自建的物流部门(公司)在满足自身物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扩大社会化物流的服务比例,并最终成为一家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商贸企业都适合自建物流。对此《专项规划》也给出了发展思路: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创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共同配送。 商贸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被业界认为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专项规划》提出:“支持家电、服装、医药、烟草、图书、汽车、钢材、散装水泥、再生资源回收、粮食以及餐饮主食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满足流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如今,商贸领域的行业细分愈加明显,相应地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药品与家电,需要不同的车辆运输,在存储时也需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是未来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绿色物流 重点内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和构建低环境负荷商贸物流体系的要求,加大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的推广使用力度。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比例。合理组织、配置物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路径,降低运载车辆空驶率。大力采用和推广多式联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引导建立服务于商贸服务业的逆向物流体系,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流通末端应用入手,推广托盘共用系统,鼓励中心城市、重点区域运用物联网技术,率先推动托盘共用体系建设。 本报解读:早在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近期,“低碳经济”也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目前,我国社会流通成本较高,社会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18%,高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近1倍。物流业涉及仓储、运输等多种业态,耗能较大。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商贸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是商贸物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与 “十二五”规划相一致。 《专项规划》把 “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列入9大重点工作。小到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降低车辆空驶率,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到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逆向物流体系,以及采用先进技术,可谓是事无巨细。 《专项规划》关于绿色物流方式的要求,无疑使商贸物流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也间接促进了商贸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说对物流装备、设备、仓储实现 “低碳”是要求企业“硬件”升级,那么“合理组织、配置物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路径”则是要求商贸物流企业的 “软件”――物流发展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商贸物流普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运作方式、运作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和商贸企业精细化运作的要求。商品物流成本过高(商品成本中物流成本占到50%)便是典型表现。为此,《专项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畅通、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专项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在未来5年内,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到8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 然而,我国商贸物流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规模以上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农村 “万村千乡”农家店统一配送率分别仅为63.4%、50%左右;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为5%、15%、23%;立体仓库的总面积接近仓库总面积的20%。 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来看, “绿色”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发展 “低碳”物流,企业也能降低运营成本。当然,更换不符合 “低碳”要求的装备,对企业来说,是一块不小的支出。创新物流发展模式,也使企业必须经历转型的阵痛。但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重视,客户 “绿色”服务需求的增加,商贸物流企业也许不得不提供更为环保的物流服务,以适应产业政策和客户的需求。因此,对于商贸物流企业而言, “长痛不如短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 “硬件”到 “软件”的升级,发展绿色物流,以此换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值得的,更是必须的。 关键词:国际物流 重点内容:以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重点进出口口岸为依托,通过完善货物储存、配送功能,提高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形成连接内陆、贯通全球的国际物流通道;支持品牌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城际和国际物流配送网络;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业,引进国外先进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我国商贸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报解读:在国家经济发展 “转方式”和 “调结构”的整体战略中,提出了 “扩内需”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并不是放弃国际市场,而是要改变过份依赖进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外贸发展方式的落后,让 “看上去很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必须承接着同样不菲的物流服务贸易逆差额。2009年,仅与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就有98亿美元。 因此,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 “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 “走出去”,对国际物流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越来越高,都迫切要求商贸物流业加快国际化的 “脚步”。 在 “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中远、中海等物流央企通过购买港口、码头、仓储设施等方式,建立海外基地。此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鼓励物流企业 “走出去”,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纵观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有一点经验值得国内商贸物流企业借鉴:外资企业在全球布局物流网络,更注重物流企业与产业上下游的 “捆绑”共同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发展国际物流,不仅要在国外加强网络布局,还要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衔接,在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重点进出口口岸,加强进出口商品的储存、配送和集散能力的建设,提高商品通关效率, “形成连接内陆、贯通全球的国际物流通道”是提高我国商贸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保障。 关键词:政策支持 重点内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发改委、供销合作社要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贸物流业发展。 本报解读:提到国内商贸物流市场,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 “散、小、弱”的词语。的确,主要由中小物流企业构成的商贸物流市场中,难觅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商贸物流企业。这固然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但缺乏政策扶持的因素也不容小觑。 目前,许多商贸企业都正在或打算通过加大配送中心,快速转运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以期待做大做强。但是,从各级政府的物流用地规划来看,他们对港口交通设施有明确规划,但对于本地区商贸物流还缺乏明确的规划,仍以税收为导向提供物流用地。 除了用地受限,商贸物流业还面临着资金瓶颈。内资商贸物流企业,面对拥有强大财力的外资企业的疯狂扩张,因囊中羞涩而无力组织起有效的 “反击”。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和融资难是困扰商贸物流企业发展的 “痼疾”。特别是一些能够有效完善我国商贸物流网络布局,优化商贸物流企业运作方式的重点物流项目,因缺乏各级财政的支持,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无法实施建设。 此外,商贸物流税收体制的不合理也束缚了其前进的脚步。一方面,各个环节税率不统一,制约商贸物流服务一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外资的 “超国民待遇”,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内资商贸企业存在着 “隐形”歧视。 以上种种与有碍于商贸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问题,或将在未来5年内得到解决。《专项规划》要求,认真做好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快速转运中心、商贸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引导商贸物流企业 “走出去”,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和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按照企业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方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深入,商贸物流在优化内需和外贸两个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愈发重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整方式,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地址:加快商贸物流发展的纲领http:/www.606212.com/a/17322.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