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3:30:02 | 作者:admin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1月份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每年与物流相关的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幅度。中国物流市场,是一块大肥肉。对于它,内地的响应是纷纷成立物流公司。国外呢?跨国物流巨头蜂拥而至。面对大小夹击,刚得到CEPA“甜头”的港资中小企新柏泓及在港驻有办事处的美资公司伯灵顿,会如何自处? 新柏泓 自去年内地和香港签订CEPA,内地对港18个服务行业提早开放市场以来,新柏泓船务是第1间取得内地一级货代牌照的本地公司。3月1日挂牌,至今已3个月,公司总经理郑庆良称短期内的转变不会太大。“因为物流生意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网络,不可以再单靠一个点去做。”目前牌照的经营范围只限广州,1年以后才可以于广州以外的地方成立分公司。“所以目前我们先得重整广州的生意。”未有CEPA以前,新柏泓已透过货代公司在内地从事物流生意多年,但碍于内地法律所限,一直不能以自己的品牌经营,直至今年内地批出独资经营权,他们才能打出自己的招牌,扩充业务。“以前一直靠货代的名义去做,现在用自己的名,才会投资发展。” 内地公司不构成威胁 过去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透过有经营牌照的货代公司进行。由于发出的牌照不多,跑了中国十多年的郑庆良说,他们“不用做生意,坐着都有生意上门。”最早期的时候,中国只有两间拥有牌照的物流公司,约10年前,牌照逐步开放,虽然外资多了选择,但货代公司仍然是等生意自动上门。直至近数年,他们才变得积极。“货代公司见到每年大幅度增长的物流生意,就会有个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做呢?因为我们所有账项收支,都是通过他们进行结算交收,他们会知道盘数。而且见到我们怎样做,以前不懂都学到懂,但到什么程度,个别公司均不同。”郑庆良见到有些内地行家自行经营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选择跟港商合作。“市场明年开放,再加上CEPA,始终都要面对外来的挑战,如果突破能力有限,不如大家早点合作。好多公司都选择这样做,因为比较简单,动作不大。”对于取得牌照后,与珠三角洲现存物流公司的关系,郑庆良说是合作多于竞争。“某些公司的生意一定有流失,他们都好‘口渴’,都需要生意,需要依重香港的网络。” 主打国外中小企市场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04年的公布,中国社会物流货物今年首季总额达82,182亿元人民币。而摩根士丹利在1月份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物流相关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幅度,对于这一大块肥肉,全球物流公司都希望能够咬上一口。虽然离2005年尚有半年,但早于去年,各大跨国公司如UPS、TNT、FedEx、马士基、英运等已透过不同渠道在内地部署,面对巨头,中小企的新柏泓又会否被踢开? “内地不只是开放给大公司,在美国、欧洲、整个亚太区,有许多SME都想进入这个市场,但他们在这方面是否well-established?大公司当然不需要我们,要也不过是部分服务,但那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不代表他们不可以做中国的生意。” “有人需要一个100万英尺的仓,也有人需要10万英尺的仓,正如不是人人都去Wal-Mart、K-mart购物,而我们的市场绝对不小。”郑庆良已做了连串计划,到外地开发中价产品的市场,而在未来两年,他预算公司利润将翻一倍。 伯灵顿 “建立需时6个月,介绍公司给客人要6个月,前后共12个月时间。”Jim McAndrew,伯灵顿香港及南中国物流总经理说。中国2005年实现入世时市场全面开放的承诺,届时各行各业的跨国企业将会蜂拥而至,CEPA给予香港1年先机,对伯灵顿来说,具有策略上的意义。 香港及南中国董事总经理邓肇怡说,时间是一个关键。相比竞争对手,他们能早一年在内地完成需要的公司建设及网络,内地门户大开,外资企业如零售等大举入境时,已能实时为他们提供服务。 伯灵顿是一间提供大件货物及供应链管理的美资公司,现时在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大连、上海、宁波、苏州、厦门及深圳各有据点,今次申请CEPA独资经营,邓肇怡说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 根据内地财经杂志《南风窗》及报章报道,跨国直销公司安利与美国零售商Target等已部署于明年进攻内地市场,对于物流的需求相当大。而这类型的跨国企业,需要优质及复杂的供应链服务,伯灵顿正好“投其所好”,但与此同时,他们尚有其他选择,像马士基及英运等。 “我们的服务质素,相信能跟每个对手竞争。” 困难: 专才供应严重失衡 早在10年前,伯灵顿已透过货代形式、或在经济特区取得牌照在内地经营,历年的本地化策略,已替他们培训出一班经验人才,扩张网络,基本的仓存及硬件设施。以厦门为例,他们根据国际大客户需求设计方案,厦门的合作伙伴完全按照这个方案投资兴建仓库及硬件设备,然后他们负责把客户的业务引入并进行管理,结果这新的物流平台一下子租用爆满。 不过由于物流在内地仍然方兴未艾,专才仍然难求。中国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培训出6.5万人,但内地专业人才需求高达600万人,供求严重失衡。 邓肇怡说,他们曾经派台湾及香港的专才北上,但成本太贵,一个香港IT专才的薪金,等同内地3个;Jim则说内地有关物流的学科才刚起步,所以人才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否则我也不用从英国聘请Jim到任。”邓肇怡顺带提出,“其实香港的物流专才也不足,我的经理也是由澳洲请回来的。” 至于现时内地如雨后春笋绽放的物流公司及香港的中小企,邓肇怡说,由于双方的目标市场不同,故没有共通的竞争平台。 障碍:法制不健全 物流在内地是新兴的行业,虽然内地人士对其概念很清楚,亦知道如何实践,但是否知易行难,郑庆良说法制是其中一个问题。“内地政府很有决心改,但人太多,地太大。”像行车,一般货车规定最多载10吨,但内地超重8吨是等闲事,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数字物流资深从业员对于本地及内地的前景,均非常乐观,各自寻到生存空间,然而,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本地政府对行业支持不足。特首董建华曾经在2004年的施政报告中,再一次肯定物流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但业内人士却称未见政府有任何实际措施及建设。多年以来,他们一直靠自己;另一些人士则称,政府也开始聆听他们的声音,早前亦与业界会面,但会面之后呢?却还未有下文。政府的动作,是否慢了点? 查看 陈静汶 所有文章 本文地址:物流提早部署抢先机http:/www.606212.com/a/21900.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