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十大主流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日渐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国际经贸活动中必需的配套环节,而近年各种技术的急速发展也使得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一个供应链外勤服务供应商结合使用移动计算、打印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其每个员工每日可以节省40分钟工时。美国易腾迈公司在与其数以千计的客户、行业分析师、研究人员、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后认为,以下几种技术在2007年及2008年将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1.全方位连接技术近年来,各种无线连接技术如雨后春笋,包括个人局域网用的蓝牙技术、802.11无线局域网、支持语音及数据通信的蜂窝式无线广域网等。它们在供应链领域的最新应用趋势是汇聚在同一种设备里,提供多样化的无线通信服务,这为用户以及相关的IT管理人员带来便利。2.语音及GPS技术供应链方案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手持式电脑结合了语音通信及GPS功能,令它可以同时支持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及手机通信,Intermec公司的CN3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随着包括GPRS、GSM、CDMA等在内的广域无线通信的覆盖面日趋广阔及通信价格不断下调,越来越多的公司能负担使用实时数据访问系统的费用,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3.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使得手持式电脑的使用者不需分心留意屏幕。在IT产业提倡开放系统及互操作性的大潮下,目前语音合成/识别功能已经能轻易地融合进多种已有的供应链应用软件里,包括仓库管理、提货及存放、库存、检验、品质监控等,这主要是得利于终端仿真(TE)语音识别技术的面世。根据一项对大批量配送中心所作的调研结果显示,使用条码数据输入方法的准确性比传统语音技术高4%(前者为9%,后者为95%),但使用条码处理需要多26个全职工人。如果采用结合条码和TE语音识别技术的系统,其准确性与单纯使用条码技术相当,但可以少用22个全职工人。4.数码成像技术企业级移动计算机也增添了数码成像技术,不少运输和配送公司已经使用整合了数码照相机的移动计算机,使得他们的送货司机能采集配送完成的证明,存储已盖章的发票并将未能完成送货的原因记录在案。5.便携式打印技术目前移动打印机是打印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环。销售、服务及配送人员使用便携式打印设备可以立即为客户提交所需文件,同时马上建立一个电子记录文档,不需另行处理纸张文件。在工业环境中使用便携式打印设备,可以节省工人前往打印中心提取标签、提货单或其它输出文件的时间。6.二维条码技术二维条码的效益早已获市场肯定,但由于使用环境不同会导致有些标识难以读取,所以其广泛性还有待提高。但随着自动对焦技术的面世,二维条码逐渐成为进行物品管理、追踪及其它运营工作的主流支持技术之一。大多数的机构需要使用不同的条码应用软件来处理各式各样的标识以及编码数据。比如,对于用在仓库货架的标签,使用大规格线性标识技术较为理想:而对于在装船货物上用的标签,有条码区域的102毫米标签是常用的规格。由于携带两个独立的条码阅读器是不切实际的,很多机构放弃使用二维条码,只是使用普通的线性条码。现在用户不必再做出取舍。例如,Intermec公司的EX25自动对焦扫描引擎是能够同时读取线性和二维条码的条码阅读器。照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条码在以前无法读取的黑暗环境中也可以使用。供应链管理十大主流技术以全方位连接为首(2)7.RFID技术RFID的应用也日趋普及,它在资产管理及供应链领域所能发挥的价值尤为明显。例如,美国海军在一项存储管理关键任务中使用RFID支持数据输入,操作时间节省了98%。TNT物流部使用RFID来自动记录装载于拖车上的货品,确认程序所需时间节省了24%。RFID在存货管理及配送运营中的新应用模式是,使用车载RFID设备和其它移动RFID解读器,以增强或取代传统的固定RFID设备。8.实时定位系统(RTLS)技术RTLS能将无线局域网拓展至资产追踪系统,其中一个很大的市场驱动力是思科系统的WirelessLocationAppliance(无线定位设备)。它可以通过思科的无线局域网进行资产追踪,任何一台和无线局域网连接的设备都可以被追踪和定位。一个应用就是通过车载计算机的射频信号来追踪叉车。无线定位设备和支持软件一可以实时追逐射频信号,高效地支持存储、路由、数据收集及资产使用率分析等操作。9.远程管理技术使用无线局域网来追踪仓库和工厂资产是远程管理的一个例子。其实,远程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条码阅读器及打印机、RFID设备、计算机以及其它数据采集设备和通信器材进行配置、监控及修复,可大幅度减低供应链设备管理工作所需的时间及成本。10.安全技术更高的安全性是支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的业务趋势和需求。例如可以为移动计算机加锁,即使设备丢失或被窃,机主的信息和其它数据也不会被别人窃取。无线计算机和数据采集设备也支持许多领先的企业级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其中包括802.11i、WPA、RADIUS服务器及VPNs等。支持CiscoCompatibleExtensions(CCX)的无线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完全融合在思科整合式无线网络中,得到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支持,这包括对黑客及捣乱无线访问点的检测、身份鉴别与加密、防火墙整合等。
RFID(射频识别)库存跟踪系统是指将RFID标签贴在托盘、包装箱或元器件上,进行元器件规格、序列号等信息的自动存储和传递。RFID标签能将信息传递给10英尺范围内的射频读卡机上,使仓库和车间不再需要使用手持条形码读卡器对元器件和在制品进行逐个扫描条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遗漏的发生,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RFID的倡导者认为,此举可能大幅削减成本和清理供应链中的障碍。该技术正与物流供应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望在未来几年取代条形码扫描技术。种种迹象显示,RFID技术将率先在医药物流领域得到应用与推广。 RFID挑战条形码 道路自动收费系统、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等这些应用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RFID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沃尔码”要求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的一纸约定和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将RFID推向了一个新的热潮,使RFID成为了2004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确切地说,不是RFID技术本身,而是RFID在商品流通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才是真正的热点所在;或者说RFID技术的兴起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项新技术,而是因为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并逐步具备了走向实际应用的能力。 尽管物流、供应链只是RFID的应用领域之一,但如果RFID技术能与电子供应链紧密联系,它很有可能在几年以内取代条形码扫描技术,并将给零售、物流等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目前在商品流通领域,条形码是产品识别的主要手段,但条形码仍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例如条形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无法识别单品;条形码是可视传播技术,必须在看得见的情况下才能读取;条形码容易被撕裂、污损或脱落等。 而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同时RFID技术可识别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可以说RFID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当然,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并不仅仅涉及RFID技术本身,而是一个庞大的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技术、管理、硬件、软件、网络、系统安全、无线电频率等许多方面。从目前现状来看,RFID取代条形码,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标准问题、应用系统的跟进以及价格、安全、隐私保护问题等。 RFID能实现对供应链上每一件单品的识别和跟踪,其关键是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目前在流通领域中存在各种物品的编码体系。例如,在条形码中所使用的JAN码、EAN码、UPC码和书籍中的ISBN码。但这些都是针对产品种类的编码,而不是针对每一件物品的编码。 医药物流被视为RFID”试验场” 据媒体报道,美国一制药集团将在其供应链中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据集团的项目经理Accenture称,参与这一项目的企业包括药品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包括AbbottLaboratories?BarrharmaceuticalsInc.?CardinalHealth?CVSPharmacy?Johnson&Johnson?McKesson?Pfizer?Procter&GambleandRiteAid。另外,医疗配送管理委员会和国家ChainDrugStores委员会表示对此项目的支持,将对其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目前RFID技术的开发正在零售行业进行,这主要是受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的驱动。这一技术主要用于箱子和托盘在仓库和商店之间发生的物流流动过程中的跟踪。 德州仪器(TI)是RFID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和一些标准的倡导者,也是世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系统最大的综合生产厂商,目前已生产了4亿多标签。RFID产品在全球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例如英国的Marks&Spencer超市应用TI的RFID电子标签来对新鲜食品进行供应链的管理,使用该技术是应用条码成本的1/10,而且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了效率。在荷兰鲜花订货中心的1万个托盘上应用RFID技术,使鲜花的订购准确率达到99%。Goldwin生产的运动服装应用RFID技术,减少了整个成本,缩短了生产和配送的时间周期。Gap公司应用RFID技术对服装进行跟踪管理,使该公司的销售额提高20%。3M公司的图书管理系统完全由TI的电子标签?Tag-it?代替了原有的条码识别系统,图书馆利用一张电子标签就可以对图书的借阅、查找、盘点、防盗等进行管理。 TI更看好以下应用领域:一个是医药业的应用领域。医药业若能运用RFID技术,将会解决许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问题。制药者可以准确掌握产品现状,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缩短产品质量保证时间,实时监控产品制造过程的所有情况,快速应对市场,减少过期产品的数量损失。另一个是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应用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可将库存管理准确率大幅提升至100%,并可提高分销中心10%到20%的生产力。此外,RFID系统还可以减少仓储和分销中心人力成本;有效评估需回收产品,并迅速在销售环节中找到产品;减少仿冒,实时监控库存和分销情况,减少生产周期。 RFID标签普及尚需时日 作为条形码技术的替代者,RFID标签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普及与推广需要假以时日。 标准不统一。标准(特别是关于数据格式定义的标准)的不统一是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就不能通用,这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是十分不利的。而数据格式的标准这个问题涉及到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目前的现状是日本和美国的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的对抗局面,而中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预计其他的许多国家也会陆续开始制定自己的标准。如何让这些标准相互兼容,让一个RFID产品能顺利地在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重要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标准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RFID产品(包括各个频段)的国际标准,目前各个厂家推出RFID产品互不兼容,造成了RFID产品在不同市场和应用上的混乱和不兼容。这势必对未来的RFID产品互通和发展形成了障碍。目前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在考虑制定中国的RFID标准,包括RFID技术本身的标准,如芯片、天线、频率等方面,以及RFID的各种应用标准,RFID在物流、身份识别、交通收费等各领域的应用标准。 技术实现有困难。射频IC分销商理查森电子公司正计划帮助客户实现RFID技术的应用。该公司射频和无线通信集团经理GregPeloquin透露,过去的一年RFID应用收入增长了35%。RFID是一项正在兴起的技术,不少客户认为该技术将完全替代条形码。目前他们这项业务的规模还不大,但他们有6个重要客户正致力将RFID的读卡器和标签应用在仓库、服装和收费公路上。 但是,如何将这项昂贵的、崭露头角的专有技术转化为有利的供应链工具是目前最大的挑战。RFID库存跟踪系统是一个供应链群体的项目。为使这项技术能够顺利运用,一个公司的整体供应链必须全部参与。目前国内很多厂商都将注意力放在RFID芯片技术上,而对RFID的后端应用软件以及对电子标签在流通中的管理关注还比较少。对于使用RFID技术的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处理应用RFID技术带来的巨大数据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它包括后端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正确的分析能力来处理由RFID系统生成的大量数据。否则,企业可能会被大量的数据淹没而得不到RFID技术带来的好处。目前,国外许多大应用系统开发商如Sun、SAP、Oracle、IBM等公司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或商机,纷纷开始在其产品中集成RFID技术以满足未来这方面的巨大需求。 物流管理应用少。从目前的现状看,RFID的应用还是限于企业内部,而对RFID在物流中如何进行管理关注还比较少,因为这要涉及到供应链的整个环节,包括物流配送单位、海关、工商、税务等各个环节。而RFID的应用是一个生态环境,仅有标签本身是无法应用的,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环境和管理手段,才能推动电子标签的大规模普及。另外,RFID的大规模应用还涉及到价格、隐私保护以及安全问题。目前的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保密要求的领域展开应用还存在着障碍,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同时提高电子标签的安全性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供应商分类(SupplierClassification)、合同起草(ContractCreationg)、合同谈判(ContractNegotiation)和合同执行(ContractComplianceandExecution)。 供应商分类(SupplierClassification) 供应商很多,但不一定每一个都应签订合同。因为签合同费时费力,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所以公司一般与公司作用重要的供应商签订合同。这种供应商在美国讲就是UnderContract,意即有合同主导双方关系,是衡量供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类供应商要么采购金额大,要么有关键技术,要么竞争对手少。从采购金额上讲,帕累托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尺度:20%的供应商往往占掉80%左右的采购额,那么这20%的供应商就是签合同的对象。 根据对公司的重要性,供应商可分类为战略供应商(StrateticSupplier)、优先供应商(PreferredSupplier)、待定供应商(ProvisionalSuppliers)、消极淘汰供应商(PassiveExitSupplier)、积极淘汰供应商(ActiveExitSupplier)和身份不明供应商(UndeterminedSupplier)。这些定义要在专文中说明。战略供应商和优先供应商是签订合同的重点对象。 合同起草(ContractCreation) 公司大了,管理供应商的人多,一定要有标准的合同文本。但供应商那么多,情况各异,所以标准文本不能定得太死,要有个浮动范围。可由专人收集以前合同谈判中的例外,以及主要负责人、律师的意见,规定哪些条款变动可以接受,哪些可以谈判,哪些则绝对不能变动。在标准文本的基础上,供应商管理经理可加入与特定供应商有关的内容,这样就产生合同的初版。要注意的是,做为采购方,应尽量用本公司的合同文本。有些供应商会推荐自己的“标准文本”。用本公司的文本,起点就高,就顺着自己公司的思路。 合同谈判(ContractNegotiation) 合同谈判其实是两部分:对内征得内部意见一致,对外说服供应商。这两部分交替进行,很容易旷日持久。几个做法可帮助合同谈判顺利进行:(1)单页战略总结(SinglePageStrategy)来帮助内部人员达成共识。合同很大,但真正要想达到的目标就那么几个。绝大多数内部人员所关心的也就是那几个目标。这些人很忙,不会有时间去读整个合同。所以可把合同的关键点总结在一页纸上,同时附上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例如规模、采购额、采购产品、与本公司的产品的关系、现有合同状况、当前最大的问题等),有助于尽快达成内部共识。这个总结主要用于通过合同初稿。(2)谈判总结(NegotiaitonSummary)。谈判过程往返很多,变化频频。可维持一个文件,分栏、逐点说明我方立场、供应商立场、双方是否达成共识等,并标明时间。这份文件有助于和上级主管层的沟通。因为他们需要知道更详细的内容,以供拍板决策;也可约束供应商,防止他们对已达成共识的内容反悔。(3)升级渠道(EscalationChannel/Process)。这是为防止内部决策者不及时做出决策或提出反馈意见。有些合同可能牵扯到产品设计、销售、客户服务、供应管理、律师等多个部门。每一个部门的头都得点头。而这些人都是忙人,不一定会及时审阅。升级渠道可详细规定各级主管在多少时间内应作出决策,不然的话应升级到上一级。这样,期望明确,内部客户就会更配合。 合同执行(ContractComplianceandExecution) 签了合同,并不意味着合同就自动生效、执行。原因往往并不是供应商拒绝执行,而是采购方忽略有些条款。例如VolumeRebate,一般是根据对供应商的每年采购额来提成,有时候采购量超过下限但采购方没有去收。年复一年的降价也是如此。有时候到了降价时间但采购方的订单上还是老价钱。这主要原因是采购方缺乏自动的合同管理系统,所以错过一些大的合同里程碑。再就是双方的理解不一样。例如年复一年的降价定在3月1日生效,供应商的理解是从3月1日起新收到的订单用新价,采购方的理解是3月1日以后收到的产品都用新价。如果一个产品的供货周期是6星期的话,这争议就是一个半月的采购量。这些都得在合同中具体说明。对内部来说,确保内部客户使用合同供应商也是合同执行的重要一环。情况往往是,你签订了合同,工程设计部门却在用没签订合同的供应商,办公室耗材部仍在随便从别的供应商采购。缺乏自动的合同管理系统是一个原因,因为内部客户不一定知道哪些供应商是合同供应商。合同供应商的绩效表现是另一个原因:表现不理想,内部客户不愿意用。这些都得供应管理部门去解决。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广。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l)的领域,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难,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在很多经销商眼里,市场和销售额是大事,内部管理问题是小事,所以抢市场比强化管理重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经销商焦头烂额,因此,对内部管理这样的“小事”就更无暇顾忌了。还有一些经销商,对管理很重视,通过学习、模仿等手段,把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手册,包括仓储运输、财务、内勤、业务操作等制度照搬到自己企业,表面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依旧存在很多漏洞,甚至没有可操作性,成了摆设。在微利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市场上,还体现在管理上,管理精细、控制费用就等于增加了利润。如果管理存在问题,不但导致费用流失,给经销商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会对其长期发展带来危害。 很多经销商认为物流就是送货,货物送到即可,操作技术含量低,因此也没有什么漏洞可钻。其实不然,河南安阳的苏经理就是在“简单”的配送中遇到了问题,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他,他至今还蒙在鼓里,这让他郁闷不已。 配送管理漏洞多 苏经理是一名副食品经销商,销售规模不到200万,公司有6、7个业务员、两辆送货车。这样一个小公司,苏经理觉得自己能一眼望到底,管理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至于物流,苏经理就认为不过是送货而已,货物送到,人、车平安就行了。然而不久前和一个调味品企业的业务经理一起吃饭,业务经理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让他一下子不安起来。 安阳郊县有两家市区超市的连锁店,在苏经理负责配送的终端范围内。苏经理安排车辆和司机去县城送货,正好有一个厂家的业务经理要去巡店,就顺便搭了这辆送货车。等把货送完已经是下午,业务经理也完成了巡店任务,把该了解的市场情况收集完毕,因为急着赶回去,业务经理就一直催促司机回去,司机却一直慢慢吞吞的拖延时间,业务经理很不解,几番催促之后,司机才遮遮掩掩地告诉这个业务经理,如果这时候回去,到市里的时间不早不晚,就有可能还要加班送货,不能准点下班了,业务经理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故意磨蹭。正在路边等着的时候,过来了一个人,询问是否可以搭车回市里,令这个业务经理想不到的是,司机竟然一口答应了,并且许诺如果“搭车费”给的合理,可以送到他目的地(距离经销商仓库很远的地方),俨然一个做客运生意的司机了。回去之后,该业务经理左思右想,觉得瞒着苏经理就对不起苏经理对他的满腔热情,就把这件事婉转告诉了苏经理。 配送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对经销商来说,眼皮子低下的问题已经很难管理了,不在眼皮子底下的事就更伤脑筋了。送货车一旦脱离你的视线,他何去何从只能由他去。拖延时间、送货不积极、工作时间干私活等问题虽然也了解一点,但是往往是屡禁不止。象苏经理一样,在知道了这些问题后,感慨之余又发起愁来,物流配送该如何管理才能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节约成本呢? 对于物流配送,焦作泰和副食就运作得很成熟、完善。泰和副食公司2005年始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运作“万村千乡”工程,旗下有100多家加盟店和十几家自营店,再加上作为代理商旗下的100多个终端,配送任务都由自己来完成,因此,配送体系成了公司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这么一个庞大的配送工程,泰和副食的靳总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各地物流做得比较完善的企业去参观学习,回来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在运行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使自身的配送系统走向了运行顺畅的轨道。 车辆管理方法 针对苏经理遇到的问题,靳总给出的建议是亲历亲为、制定对策。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对物流配送的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人员奖惩制度。有些经销商对配送系统进行了改革,如分离出去实行承包制,按配送件数提成等,但是这要求有一定的配送量支持才可行,相对较小的经销商通常做不到。靳总认为,象苏经理这样的中小型经销商,造成物流成本增加、费用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时间无管理,出车多少时间没有人管理,所以才造成司机在路上拖延时间的现象。 2.过程无管理,司机出车后的去向、路线无监控,造成配送司机任务完成后出现很多随机行为。 3.效果无管理,出车多少带来的收益无差别,影响了配送司机的送货积极性,出现偷懒、干私活的现象。 4.成本无管理,每次出车的费用是多少,经销商心中没数,因此无法制定奖惩制度。 5效率无管理,工作效率是高是低?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经销商仍旧是一笔糊涂帐。 金经理建议,根据以上几项配送管理的重点事项,经销商一定要亲自去充当一次送货司机的角色,从而了解送货的大致过程、时间、路线等,亲历亲为一定能获得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达到收集数据、寻找最佳行车路线、观察工作效率、实施成本监督的目的。通过自己收集的数据和经验,制定一些物流管理方案,重点是送货单管理和出车登记表的使用。出车登记表使用成功前提是送货单上详尽准确的配送资料。 通常情况下,如果配送规模足够大,要把司机或配送人员的工资和送货数量、送货时间结合起来。但是当配送增加的收益较小,不能激发司机和配送人员的自觉意识的时候,结合出车登记表的管理,就非常的有必要了。 让配送和绩效挂钩 绝大多数经销商考核业务人员都是采用销售额与奖金挂钩的方式,销售回款越多,业务人员的收入也就越多。为了尽可能地提升销售回款,只要终端要求有补货,业务人员都会尽快满足。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因为和自身无关,配送成本自然不在业务员的考虑范围之内,虽然老板也一再要求注意销售成本的节约,只要没有具体的将相关要求与考核奖金进行直接量化挂钩,就不会有业务人员理会这个销售成本的节约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靳总的建议是,只要物流规模允许,一定要尽早实行业务和配送分离管理,即:业务人员工资与销售额挂钩,而送货由自己一人完成,工资和送货量挂钩。从理论上说,就得要把配送成本的核算纳入到业务人员的奖金考核体系里面去,把利益收获和配送成本控制问题捆绑在一起,迫使业务人员来重视配送成本的问题,或者从中收获到控制配送成本给自己所带来的利益。比如,靳总制定的送货司机配送考核表如下图(相关数字仅供参考): 表格说明如下: 1.如果实际发生的送货成本比标准少,则节约的部分作为奖励归属送货司机个人。 2.货物起送量是为了控制每车货的最佳运量,提高车辆使用效率,节约成本。高于80%的起送量可以拿到全部奖金,低于标准80%的就只发放部分奖金,低于标准50%以下,则无奖金。 3.时间也折算成成本,用最短的时间送货,节约时间就是节约金钱。根据线路不同规定时间标准,折算成费用金额。 通过运用利益杠杆迫使送货人员提升对配送成本的重视,以达到提高配送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另外,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都需要经销商结合自身情况加以融会贯通,并坚持不懈加地坚持下去才有效果,只有把制度当成习惯,才能达到提高效率、提高效益的目的。
本文地址:供应链管理十大主流技术http:/www.606212.com/a/13416.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