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网物流常识物流资讯物流百科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时间:2023-05-19 15:03:01 | 作者:admin
物流常识之名词解释 物流概念本质的再思考   在目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一些背离了物流的本质。其主要原因,一是对物流宣言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关注的是“物流流动”活动的管理而非“物资流动”活动本身;二是在运输与物流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是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的概念;四是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熟悉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进程。文章提出,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但研究物流、实践物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流概念引进我国已近二十年,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些反映了物流本身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特点,也有一些解释和理解背离了物流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是界定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也是首先从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开始的。如果对同一个概念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那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二、物流概念产生歧义的根源   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加之物流宣传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物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1、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如果我匀仔细研读一下有关物流的专业资料不难发现,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其对物流所下定义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物资流动”活动本身,而是对“物资流动”活动的管理。   美国营销协会20世纪5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算出,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也就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如果孤立地去看物流活动,那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内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流动,这种活动或者说现象本身早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有了物流概念后才存在并引起我们注意的。但是内类任何有目的扔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其活动方式、海运内容以及活动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任何生产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管理。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作为管理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任何管理都是以具体活动为对象,任何具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方式下进行的,二者不可能隔离开来。正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导致了生产活动的运作模式和效果的不同。如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看板生产、精益生产与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手工生产不能同日而语一样,现代物流活动是在系统化物流管理方式与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支撑下,为满足现代物流需求而进行的一一系列活动。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意义。   “物流”体现的是系统化的思想,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高效率和物流总成本最小化。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开展物流服务意味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向客户提供网络化、一体化的服务。无论是货主企业自己驾驭物流系统,还是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商品供应系统的效率,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看,物流理应是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行政、法律和法规,行业管理,物流市场统筹规划和建设,通过物流技术、物流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为企业高效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谈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物流词汇后面加“管理”或者“系统”二字,也就是说叫做“物流管理”或“物流系统”,似乎更能反映出物流的本意,更加接近物流概念的本质。   2、对运输与物流的关系认识模糊。完成物资实体的空间位移是物流系统的一项十分很需要的功能,承担这一功能的活动是运输。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材料要从供应地运输到工厂,制造出来的商品需要通过运输送到位于不同地域的客户手中;在现阶段,完成有形产品的空间位移离不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管道等五种运输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输就等同于物流。   如果把物流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运输只是物流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或者说子系统,构成物流的要素除了运输还有包装、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物流系统最基本目的就是按照市场需要,保证商品供应。站在工商企业的角度看,物流系统就是后勤保障系统、商品供应系统,其目的就是要满足前方的市场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靠运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   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物流目的的手段。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其他功能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节点的合布局可以减少运输,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减少多余库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物流合理化的结果,不是运输越来越多,而是运输越来越少。由此可以看出,运输功能对于达成物流系统目的是不可或缺的,但只能是作为手段存在,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3、与相关概念混淆。在中国,率先引进物流概念、普及物流并且实践物流的是物资(即生产资料)流通部门,从事物资流通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从事生产资料的流通,必然涉及到物流的问题,只有把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相关工作搞好了,生产资料流通的效率、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出于这种思考物资流通管理部门和物资经销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动以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事业。也正是这个缘故,人们容易将物流等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物资流通从词汇的角度可以简称为物流,但与我们说的物理发还不是完全一致,物资流通专指生产资料流通,其中包含了商流的职能,也包含部分物流职能。与此相类似,一些人将物流等同于商贸流通、办批发市场显然也是不对的。   在我们强调经准确把握物流内涵的时候,也要防止就物流谈物流,孤立谈的现象。物流需求属于派生需求,只有经济发展了,物流需求才会旺盛,物流系统的要取决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商业领域的配送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首先在于连锁业态本身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系统和服务了旺盛的需求。连锁经营追求规模效益,只有通过大批量采购、集中理货、集中配送,才能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决定物流系统的模式和物流服务的内容,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和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会对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的成功起到支持作用。   4、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物流概念最初来自于Physical Diltribution,以后又出现了Logistics,我们都同样翻译成“物流”。再后来又有了Supply Chain Logistics,即供应链物流。一些人对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清楚,因而也影响了对于物流的理解。对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问题。   首先,Physical Diltribution向Logistics转变。如果研究一下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在美国Physical Diltribution是作为产成品销售领域的实物分销功能来认识的,所以PD也称之为销售物流。PD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要改变实物分销过程中运输、包装、库存等海运管理上的分散状态,通过功能整合,实施一体化管理,达到降低销售领域的物流总成本和提高这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这种整合不仅发生在产成品销售领域,同样也发生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待领域。   PK向Logistics转变,或者说被Logistics所取代,不单纯是换个词汇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事物发的必然规律。其一,既然我们把物流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一个系统,那么,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系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常说诉精髓在于整合,整合的结果是使分散的、混沌而无秩序的状态走向一体化、有秩序的状态。整合对象范围的宽窄,整合对象要素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化的程度。PD只是实现了产成品销售领域的物流整合,而Logistics将整合的范围扩展到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和生产制造领域,整合对象除了有形物品外,还扩展到了信息,其二,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系统是根据商品的市场销售动向决定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从保证生产、采购与销售的一致性,为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跨地区、跨国经营战略提供商品供应保障。   其次,Logistics向Supply Chain Logistics转变。按照上面的思路继续思考便会发现尽管Logistics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但由于没有本企业的范围,没有同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共享信息资源,因而会导致需求放大等从而使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成本无法得到真正控制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跨越个别企业的边界,将物流整合的范围扩展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这样,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商品供应系统,较之Logistics系统整合的范围更加广泛,有助于上下游企业的Logistics系统无缝对接。   三、物流研究的多样化视角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必有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在理解了物流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物流,实践物流,推动的物流事业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肉物流技术的角度研究搬运技术、仓储技术、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技术;从物流事业经营的角度研究物流企业运作模式、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物流政策和物流法规;从物流角度研究物流系统构建方法;综合运输的角度研究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等。   物流标准的基础标准   物流标准的基础标准分为标识代码标准和数据库结构标准,其中:   ①标识代码标准   主要包括:贸易单元标识代码、物流单元标识代码、物流节点标识代码、应用标识代码等。   ②数据库结构标准   主要包括:贸易单元数据库、物流单元数据库以及物流节点数据库。   收货人   收货人:是指承运人按照航空货运单或者货物运输记录上所列名称而交付货物的人。   物流关系学   无论业界内外,如今对中国物流市场所下的定语是“热”,我却认为物流冷,冷在供应方,而不是需求方,冷在合作诚意上,冷在服务问题上。   第三方物流产生的根源就是企业物流的外包需求,第三方要在外包中获利生存,只能从降低物流成本中获得。因此,物流成本的降低对第三方物流的运作至关重要,精益物流就是要在每个运作环节上作到精确、高效,将成本降到接近最低限。不过,我不赞成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100%服务满意度的提法,因为100%满意就意味着高成本。服务满意度和成本在某种情况下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达到某一点后,服务满意度提高一个百分点,成本会上升几倍甚至十几倍。   一些致力于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中,不可能将每个业务环节拆分外包,因为拆分越多,就会在管理层面造成更大的管理难度和复杂局面。因此企业物流通常会选择两三家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分拆并不意味着分拆其业务,而是平衡其供应市场,但企业往往找不到能满足其需求的第三方。在这样的物流大盘子下,企业有需求却找不到对象,不得不勉力自营。是整个物流环境逼迫需求在缩小,一些有远见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正转换生存方式,将其服务切换至国际物流业务,切换至供应链的整个环节。   很多人认为第三方物流的门槛很低,我却认为很高,高在对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物流网络的需求。如果第三方依然停滞在提供原始的仓储、运输服务,当然门槛很低。为什么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生存得不好,就是因为它们在提供原始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着惰性竞争,没有主动开发增值服务;一些第三方物流之所以活得不好,是因为它提供的服务并非企业所需。   物流是一个具备资金实力做高门槛经营的行业,第三方物流公司不要把自己固定在仅仅提供服务,而应扩展开来,甚至可以进行资本投资运作,即通过买断供应商的货物,从供应端运作,使双方风险共担。资本运作要求双方建立起诚信物流关系,在买断中,第三方都会与供应商或客户进行战略合作,这种战略关系决定了相互间合作的紧密程度、运作规模大小等等,从理念到运作都要通盘考虑。   所以,不管是企业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都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诚信物流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战略合作伙伴间有很多成本是可以缩减的。比如供应商将货物发到第三方做配送,现在99%的企业接收货物都要逐一清点。例如一个12米的卡车,载货500件,从卸车到托盘化入库,假设处理一件货按1分钟计,收货环节要花费500分钟,人员、时间成本很高,浪费严重。如果是诚信合作,完全可以以发货通知单为准进行收货,直接入库,减少了接收环节的诸多管理费用,节约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   事实上,第三方和企业物流还没有形成强势合作,在作市场时,第三方往往低价吸引客户,合作关系确立后价格又逐步抬升。物流外包有一个显着特点,外包后如果中止合作,更换合作商的成本是高昂的,从而迫使企业被动接受这种缺乏诚意合作的行为。第三方物流应该通过细化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不断降低价格,这样的合作才会越来越紧密。   在目前的物流环境下,企业的物流需求也应该务实,最终目的是在合理的成本下完成物流活动。企业应立足环境提出要求,切忌在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时把标准抬得很高,后期又以此作为考核和评估的标准,这是不现实的。企业应该以合理的、双方能接受的、标准化的评估标准对第三方进行考核。国内物流服务水准差,价低;国外服务好,价高,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物流公司,为企业做物流的费用实际上比企业自营物流的总费用还高。但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是选择了外包呢?就是出于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   对第三方的选择难就难在如何评估,外包也许使物流总费用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第三方代表企业服务客户时,服务水准的提高直接导致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这种潜在影响是很难评估的。   第三方物流要盈利,企业要获取市场、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在双方看似背离的利益关系上进行合作,必须有合作诚意作为前提,以合作是为了双赢的模式来支撑,才能使合作更长远,才能使合作更密切。   物流“第三利润源泉”说   “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网络时代物流的特点   一、物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杠杆   1.新世纪是物流的世纪   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于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中国物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新的动向表明,物流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这一点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物流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从古代物物交换继而产生货币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物流活动不具有独立性质,始终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物流活动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研究热点,物流系统也在现代物流科学诞生后结束了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历史。在此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改善物流系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大陆”、“企业脚下的金山”、“第三利润的源泉”。   由以下的事实可以知道这些评价是有根据的:美国企业在开始对物流系统进行改善的初期,库存水平一般都下降三分之一以上,仅此一项就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一些行业的企业统计数字表明,原材料由进厂开始,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直到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出厂为止的时间段内,处于加工状态的时间只有5%。而95%的时间中,物料是处在仓库中、运输线上、工位前等待的状态。也就是说物料在厂95%的时间是存在于物流系统中的,加快物料周转的关键是改善物流系统。此外,据统计企业的流动资金一般有3/4是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占用的,因此加快物料的周转速度将有效地缩短流动资金的周转期。由于在实践中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被重视的物流领域,终于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   当社会需求提高到新的水平,生产进入了小批量、多品种阶段,对物流系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降低成本,而且对于服务性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加入WTO以后必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和流通业。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由于网络经济对于物流强烈的影响和更加严格的要求。物流业必须要提高现代化的程度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复杂性促进了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物流对经济的反作用明显强化,制造业更为关心的不是生产量的多少,而是如何占领市场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拥有一个高效而通畅的物流系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可靠保障。从这一点来看,说新的世纪是物流的世纪是并不过分的。   2.中国物流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在中国由于国内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特别是以下的因素使得中国物流业处于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第一是加入WTO的促进。对于中国是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也为中国物流市场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和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全球化战略的趋势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二是电子商务的冲击。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它的实施必须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保障,这就促使人们把注意力聚焦于物流。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第三是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将有数以万计的资金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去。东西部交流与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中国全域物流网络发生巨大的变化,为物流企业带来无穷的商机。   今后五年也就是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是中国的物流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物流行业已进入了一个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中国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系统集成与设备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市场定位,学习或引进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与提高我国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物流现代化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网时代物流特点   1.经营全球化趋势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   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趋势,企业的战略对策之一是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经营领域,力争在核心技术方面领先;而本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则分离出去,委托给在该领域有特长的、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种趋势为现在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方面最着名的例子是DEII计算机公司的经营模式,他们只做订货与最终组装,而将零部件的制造和物流系统运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与重组,有效地减低了库存、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提高了竞争力。耐克鞋公司也有类似的方法,没有制鞋厂只做经营与产品设计,又如运输公司把烦琐的收费业务委托给卡片公司去管理等。   企业注重核心技术的趋势使物流业务从生产企业分离,为物流企业带来良好机遇;物流企业也必须按照同一原则精心发展自己的业务、提高服务水平,确实保证委托方的利益并建立本企业的信誉。   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今后必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和流通业。进入WTO以后,由于和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速度将加快,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许多跨国物流公司为了在中国这个世界未来最大的未来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已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或建立了合资企业。这将给中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威胁,同时也将加速中国地区物流网络的全球化进程。   2.系统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全球信息资源的可用行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物流网络化必将迅速发展。   完善的物流网络是现代高效物流系统的基础条件。今后数年,全国性物流系统的基础建设如大型物流中心的建设将会有较快发展,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亦将逐步成熟。   3.供应链的简约化   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无数供应链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体系。在同一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需要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货品,同时也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供应自己的产品,形成了递阶式的体系,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市场竞争实际上不是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所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中间经营者都能够及时地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也就是说供应链具有了更好的透明度。在供应链中,任何多余的环节、任何不合理的流程与作业都能被及时发现。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支持,供应链中原有的多余环节将被消除。因此,供应链将变得更为紧凑,供应链的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   4.企业规模化   由于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小批量、多品种以及快速性的特征更为显着,配送的难度更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快地在规模效益方面领先,企业的兼并、联合趋势加强。当然,在选择合伙人时,弱者将被淘汰出局,形成强强联合。企业必须依靠自己先进的经营模式、高质量的服务和强大的实施能力为依托,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也可能有条件被其他优秀的企业选为合作伙伴,在联合中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国内外两方面,物流企业也是如此。一些国营储运公司,规模虽大但存在体制不灵活的问题;一些新型物流公司大多规模偏小。它们需要在竞争中求联合,依据双赢战略选择战略伙伴,以图结成实业联盟创造规模效益。可以预见,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趋势将加强,我国现代化超大型物流企业将出现在社会经济舞台上。   5.服务一体化   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化和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物流是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是竞争因素的最重要部分。第三方物流业者最时髦的口号是“提供一体式物流服务”,把用户的物流业务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全部承担下来。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使用户拥有一个高效、通畅的物流体系。   在供应链急剧变化的时代,第三方物流业通过增值服务扩大营业额也是重要的手段。加强增值服务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以及其他按客户的需要提供的服务。   增值服务的内容除一般的装配、改包装之外,还在于不断扩大范围,发展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如德国FIEGE公司对服装进行配送,在送达最终用户之前把衣服熨好、进行商业包装或悬挂在衣架上送达商店;又如生产吉他的FENDER国际公司委托UPS公司对其配送系统进行集约化和系统化整合,UPS的增值服务包括为吉他调好音。   扩大的增值服务不仅仅是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承担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所分离出来的业务,使自己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稳定了客户群。   在引进国外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业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种增值服务也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灵魂   1.信息化的意义及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没有物流的信息化,关于物流现代化的任何设想都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我国有远见的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或引进多功能物流信息平台,以求把本企业的业务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并且尽快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物流网络。   2.发挥公共信息媒体的作用,促进我国物流现代化   物流事业是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事业,同时也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事业。因此,思想、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公共信息媒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公共信息媒体的种类有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和近年兴起的互联网。对于物流业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期刊和互联网。互联网以其快速性、信息量大、传播面广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性期刊也具有方便、易于保存等特点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事物流信息媒体工作的同仁,应该认识到我们肩负的重任,运用手中的媒体工具,为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做出贡献。   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1.物流过程一体化   现代物流具有系统综合和总成本控制的思想,它将经济活动中所有供应、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总体,关心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与费用。   物流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SupplyChain)概念的出现。供应链把物流系统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过程和货物配送到达用户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物流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为基本单位,而不再是单个的功能部门。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时,世界级的公司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方法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其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上升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2.物流技术专业化   表现为现代技术在物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EDI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和柔性化技术等等。运输、装卸、仓储等也普遍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扩大了物流活动的领域。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需求。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客户资料取得和定单处理的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到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渗透至物流的每一个领域。为数众多的无车船和固定物流设备的第三方物流者正是依赖其信息优势展开全球经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4.物流服务社会化   突出表现为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中心的迅猛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复杂,生产经营对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多工商企业逐渐认识到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它们更倾向于采用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据美国东北大学1998年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正在研究以后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10%。专业的物流部门由于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产品从供方到需方全过程中,达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路程最短、费用最省。   5.物流活动国际化   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原材料、零部件的来源,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因此,其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也超出国界,着眼于全球大市场。大型跨国公司普遍的做法是选择一个适应全球分配的分配中心以及关键供应物的集散仓库;在获得原材料以及分配新产品时使用当地现存的物流网络,并且把这种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广到新的地区市场。例如耐克公司,他们通过全球招标采购原材料,然后在台湾或东南亚生产(大陆也有生产企业),在将产品分别运送到欧洲、亚洲的几个中心仓库,然后就近销售。同样,全球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已经大大降低了汽车的成本,改变了汽车生产线的位置。   物流组织的演进   物流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人们对物流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50年代以前物流仅仅被看作是生产和流通的附属职能,物流的组织责任遍布企业或工厂的各个部门,企业没有正式统一的物流组织,物流是分散在组织内不同职能中的一系列互不协调的、零散的活动,企业物流处于职能分散化、管理分离化阶段。50年代末企业出现了对物流活动的归类,将两个或更多的物流功能在运作上进行归组,才真正拉开了企业物流组织发展的序幕。,物流组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物流功能集成化发展阶段   物流功能的集成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集成很少改变企业传统的部门和组织层次,往往只发生在同一大的职能部门和组织的直线管理层,如围绕着客户集合销售物流分离出物资配送部门,围绕着采购集合供应或生产物流分离出原料管理部门,但物流管理仍然分散于传统的制造、销售和财务管理部门。70年代后,随着企业集成运作物流的成本降低和物流经验的提高,围绕着客户的物资配送组织地位上升,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并行于制造、销售和财务管理部门,并且物资配送和生产组织下的物料管理各自一体化也得到了发展。在制造业中,直到目前这种各自一体化的物流组织结构仍很普遍。   1.2物流功能一体化组织阶段   所谓物流功能一体化组织,即在一个高层物流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的每一个领域组合构成一体化运作的组织单元,形成总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框架。这种一体化的物流组织结构,一方面强调了物流资源计划对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各物流支持部门(仓储、运输、包装等)与物流运作部门(采购、制造物料流和配送等)直接沟通,各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利益互换。同时在组织的最高层次设置了计划和控制处,从总体上负责物流发展战略的定位、物流系统的优化和重组、物流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控制与衡量等。尽管80年代初这类物流组织已开始出现,但是由于集中化物流运作的种种困难,并且此类组织结构本身存在着大而复杂的弊病,其应用并不广泛。   1.3物流过程一体化组织阶段   90年代以来,在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和詹姆士?钱皮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影响与指导下,扁平化、授权、再造和团队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解并接受,企业的组织进入了一个重构的时代。物流管理也由重视功能转变为重视过程,通过管理过程而非功能提高物流效率成为整合物流的核心。物流组织不再局限于功能集合或分隔的影响,开始由功能一体化的垂直层次结构向以过程为导向的水平结构的转换,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由内部一体化向内外部一体化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矩阵型、团队型、联盟型等物流组织形式就是在以物流过程及其一体化为导向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已经成为欧美企业物流组织发展趋势。   1.4虚拟与网络化物流组织阶段   虚拟物流组织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固定的、松散的、暂时性的组织形式,它突破原有物流组织的有形边界,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市场机会等,依靠统一、协调的物流运作,以最小组织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权能。网络化物流组织是将单个实体或虚拟物流组织以网络的形式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它是以联合物流专业化资产,共享物流过程控制和完成共同物流目的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形式。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虚拟与网络化物流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特别是当企业引入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物流将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虚拟与网络化物流组织将可能成为更加有效的物流组织运作形式。就目前而言,企业对此类组织形式的应用探索才刚刚开始。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的概念   概念1: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其有关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物的搬运和运输,还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储存保管、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概念2: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定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概念3:物流是指“包装、运输、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   ◆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   ◆库存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是物流特定分析中的一个项目。它集中于分析库存绩效和生产率。分析时应考虑有关的货物销售量和库存周转量,并在ABC的基础上完成。如使用递减次序列出十项销售和库存的商品种类,物流经理即可迅速地确定对运输和库存水平最有影响的产品种类。   物流系统设计(Logistics System Design)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完成物流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体系的构想,形成物流系统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的过程。物流系统组织设计是技术设计的前提,它确定了技术设计的纲领和基本要求   ◆共同配送(Common Delivery)   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许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有两种运作形式:⑴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⑵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於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於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物流准确位置(Logistics Accurate Location)   是指进入物流中的货物的流动路线、停留时间、场所地点等各种信息,通过电子地图让生产商或货主、运输企业和货物接收人等消费者及时准确地得以掌握和了解。目前在海运物流领域内,由於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确定掌握货物位置和流动路线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需要解决陆路物流过程中货物的流动路线和位置。采用这种能明显提高效率的电子技术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联动战略(Coupled Strategy)   是虚拟经营物流产业的战略之一。指物流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制订行规行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实行行业自律,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物流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为主体数量和服务能力的增加,物流市场的竞争十分剧烈,实施联动战略,是避免在物流市场中恶性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   ◆个案完成率:(Case Fill Rate)   是物流服务层次中的指标之一。指按需装运的订货个案数或单位数的百分比。如个案完成率是百分之九十五,表示一百个订货个案中,平均有九十五个个案订货可以利用储备完成。剩馀的五个订货个案,将有可能成为延期交货或被取消。   ◆配送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DRPⅡ   是指在流通领域中配置物资资源的技术,它能够实现流通领域内物流资源按照时间、数量的需求计划和需求到位,但不适用於生产领域。如果一个企业既搞生产,又搞流通,则就要运用物流资源计划(LRP)。   ◆发送中心(Dispatching Centre)   是指从供应者那里接受种类多、数量大的物品,通过转运、分票、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按照顾客的要求整理货物,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发送的设施。多数制造商、批发商、百货商店等都在消费地附近设置发送中心,以它为中心,使发送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发送中心具有如下优点:   (1)节省运输费用;   (2)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   (3)商物分离的实施;   (4)废除了交叉运输。   ◆配送中心配送:(Delivery of Distribution Centers)   指配送活动的组织者是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流通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其设施和工艺结构是根据配送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专门设计和设置的,故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设施和设备比较齐全,货物配送能力强,不仅可以远距离配送,还可以进行多品种货物配送,不仅可以配送工业企业的原材料,还可以承担向批发商进行补充性货物配送。这种配送是工业发达国家货物配送的主要形式,是配送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於必须配置很多的先进设备和设施,故投资大,在实施配送初期,难以推广这种配送形式。   ◆配送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Delivery)   为了提高货物配送数量,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物流合理化措施。近代配送一个明显的发展是在配送的各自领域内,实现优化配送的方式,以扩大配送数量。如日本把三十公斤以下的货物,以[宅急便](即快件)方式配送,还有小批量快递系统、托盘配送系统和复往配送系统等多样化配送。   ◆耗尽时间法(Depletion Time Method)   是成批生产方式的物流计划方法之一。指生产作业计划中已安排的产品生产时间,加上库存中已有产品足以满足用户对一组产品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要求,本法可用来安排使用同种设备的一组不同产品的生产,用耗尽时间法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能力平衡。   ◆配套配送(Corollary Delivery)   是按照生产企业或建设单位的要求,将其所需要的多种物资配备齐全后,直接运送到生产厂或建设工地的一种配送形式。它有利於生产企业专心致力於生产和建设单位加快施工进度。   ◆联体战略(Conjoined Strategy)   是虚拟经营物流产业的战略之一。又称前后一体化战略。货代公司对物流产业的虚拟化经营就是一种联体战略,但这种物流共同体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上还缺乏固有的机制,这里的前后一体化实质是货代企业变物流产业的虚拟化经营为实体化经营,逐步实现自己作为独立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合理的基础设施货源配置,取得更强劲的市场主导地位。   ●企业物流   一、企业物流的概念   关于企业物流的内涵及范畴,可理解为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人–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讲则是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人–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或企业外输入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或企业外服务物流。   由此可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   二、企业物流的分类   1.按企业性质不同分类。   按企业性质不同有以下不同种类的企业物流:   (1)工业生产企业物流。工业生产企业物流是对应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这种物流有四个子系统,即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及废弃物物流子系统。   工业生产企业种类非常多,物流活动也有差异,按主体物流活动区别,可大体分为四种:   ①供应物流突出的类型。这种物流系统,供应物流突出而其他物流较为简单,在组织各种类型工业企业物流时,供应物流组织和操作难度较大。例如,采取外协方式生产的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企业便属于这种物流系统。一个机械的几个甚至几万个零部件,有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这一供应物流范围既大,难度也大,成本也高,但生产成一个大件产品(如汽车)以后,其销售物流便很简单了。   ②生产物流突出的类型。这种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突出而供应、销售物流较为简单。典型的例子是生产冶金产品的工业企业,供应是大宗矿石,销售是大宗冶金产品,而从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伴随购物流过程都很复杂,有些化工企业(如化肥企业)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③销售物流突出的类型。例如很多小商品、小五金等,大宗原材料进货,加工也不复杂,但销售却要遍及全国或很大的地域范围,是属于销售物流突出的工业企业物流类型。此外,如水泥、玻璃、化工危险品等,虽然生产物流也较为复杂,但其销售时物流难度更大,问题更严重,有时会出现大事故或花费大代价,因而也包含在销售物流突出的类型中。   ④废弃物物流突出的类型。有一些工业企业几乎没有废弃物的问题,但也有废弃物物流十分突出的企业,如制糖、选煤、造纸、印染等工业企业,、废弃物物流组织得如何几乎决定企业能否生存。   (2)农业生产企业物流。   业生产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性质及对应的物流与工业企业是相同的。农业种植企业的物流是农业生产企业物流的代表,这种类型企业的四个物流系统的特殊性是:   ①供应物流。以组织农业生产资料(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具)的物流为主要内容;除了物流对象不同外,这种物流和工业企业供应物流类似,没有大的特殊性。   ②生产物流。种植业的生产物流与工业企业生产物流区别极大,主要区别是:   第一,种植业生产对象在种植时是不发生生产过程位移的,而工业企业生产对象要不断位移,因此,农业种植业生产物流的对象不需要反复搬运、装放、暂存,而进行上述物流活动的是劳动手段,如肥、水、药等;   第二,种植业一个周期的生产物流活动,停滞时间长而运动时间短,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工业企业生产物流几乎是不停滞的;   第三,生产物流周期长短不同,一般工业企业生产物流周期较短,而种植业生产物流周期长且有季节性。   ③销售物流。以组织农业产品(粮食、棉花等)的物流为主要内容。其销售物流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诸功能要素中,储存功能的需求较高,储存量较大,且储存时间长,“蓄水池”功能要求较高。   ④废弃物物流。种植生产的废弃物物流也是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废弃物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重量计。废弃物物流重量远高于销售物流。   ◆共同集货型(Combined Cargo Consolidation Type)   是物流配送共同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指由几个物流部门组成的共同配送联合体的运输车辆,采用?捎脚?的方式向各货主取货(共同集货),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车辆轻载现象,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但这种模式的发货仍采取分散向各客户送货的方式发货。   ◆物流五要素(Five Elements of Logistics)   是指评价物流体系的五个主要要素,它们是: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品质是指物流过程中,物料的品质保持不变;数量是指符合经济性的数量要求和运输活动中往返运输载重尽可能满载等;时间是指以合理费用及时送达为原则做到的快速;地点是指选择合理的集运地及仓库,避免两次无效运输及多次转运;价格是指在保证质量及满足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流费用。   ◆消费者物流(Consumer Logistics)   是为消费者个人需要而形成的物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价值观的改变,消费者个人的用品,如高尔夫球及滑雪运动用具的运输需求日渐增加,尤其是专送、快递业务的发展以及存放行包的小型库存房的普及,更使这种以消费者个人为对象的物流活动有了发展的空间。   ◆前馈控制(Feed forward Control)   是物流系统控制方法的一种。此法着眼於对系统的未来状态的预测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前馈控制带有主动性,其主体中有预测状态功能,它靠系统长期运行以后加以总结得到。对於一个较复杂的物流,预测不可能完全正确,还可能有事先无法预测到的随机干扰,故在实际生产物流过程中,很少存在单独的前馈过程,通常是由前馈和反馈两者结合构成的复合控制系统。   ◆运输线路分析(Freight Lane Analysis)   是指物流在指定的线路上对在起点和终点间运输活动的分析。它集中於在起点和终点间货运量的平衡。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工具,在两个方向间的运输应该是平衡的或大体平衡的,其线路可以包括两个点或更多个点。三角运输路线可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之间原材料和支撑品运输的结合,协调三个点之间的运输。运输线路分析既包括运输量。也包括运输点之间的运输次数,目标在於确认不平衡。从而为提高物流生产率提供机会。   ◆物流规模(Logistics Scale)   是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之一,指在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的总和。在当前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联合战略(Combined Strategy)   是虚拟经营物流产业的战略之一,又称水平一体化战略。物流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与同行企业进行的联合或合资,有利於对现有资源的强化组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优质管理的组合,形成产业新优势。   ◆集中配送(Con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是由几个物流据点共同协作制定的计划,共同组织车辆设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在具体执行配送作业计划时,可以共同使用配送车辆,提高车辆实载率,提高配送经济效益和效率,有利於降低配送成本。   ◆顾客满意战略(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是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要以顾客为中心,实现彻底的顾客导向。顾客满意战略的实施在横向层面上,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即:⑴理念满意;⑵行为满意;⑶视听满意;⑷产品满意;⑸服务满意。在纵向层面上,包括如下三个逐次递进的层次即:⑴物质满意层次;⑵精神满意层次;⑶社会满意层次。本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顾客所得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方面,以方便顾客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营造一种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服务成本战略(Cost-of-Service Strategy)   是指承运人根据提供服务的成本加上毛利润来确定运输费率一种累积方法。如提供某种运输服务的成本是二百美元,毛利为百分之十,那麽承运人就将向托运人收取二百二十美元的运费。这种服务成本的累积方法,代表了基本的或最低的运输收费,是对低价值货物或在竞争剧烈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定价方法。   ◆配送差别化:(Differenti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Delivery)   根据货物周转的快慢和销售对象规模的大小,把保管场所和配送方式区别开来,利用差别化方法实现物流合理化的一种策略,即实行周转较快的货物群分散保管,周转较慢的货物群尽量集中保管的原则,以做到压缩流通阶段库存,有效利用保管面积,库存管理简单化;另一种是根据销售对象决定物流的方法,例如对供货量大的销售对象从工厂直接送货,对供货量分散的销售对象,通过流通中心供货,使运输和配送方式区别开来。对於供货量大的对象,每天送货,对於供货量小的对象,集中配送,每隔三天或一周配送一次,灵活掌握配送的次数。   ◆专一用户的合同配送:(Dedicated Contract Distribution)   指既包括运输服务,又包括仓储服务,而且专为某一用户服务,不会因其他用户有类似需要而受影响。这种服务形式实际上可以使企业把第三方物流看作是其自己的自备车队、船队或物流作业队,而第三方物流业则在向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如何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极好空间。   ◆物流功能范围:(Functional Scope of Logistics)   指在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信息等诸物流功能中,把哪些功能、哪些业务、哪些活动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把所有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的成本与只把运输、保管两个功能作为计算对象的成本相比,显然有较大差别。   项目物流   项目物流,即以国家重点工程等大型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利用现代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式联运业务、货运代理业务、报关等业务。例如,日本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采用两艘专门设计的驳船将建成的木纸浆加工厂分成两半运往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据估测工厂在日本建造后搬到巴西,比在巴西建造成本要下降20%,节省两年时间;美国一家企业–贝奇特尔集团也曾在1991年,组织和安排运送20万吨的特殊规格货物,用以抵御海湾战争后科威特的油田大火。   以“大石化”、“大电力”为先兆,以四大化工基地、西电东送项目、核电项目等为标志,不断进行的大规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现代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机遇。“十一五”新一轮大项目发展期的到来,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陆续开工的国家重点项目也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货物的移动相当独特而且难度较大,需要专门的工程–物流来进行货运线路和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而超大型或形状不规则大型货物的搬运则需要特殊的运载和装卸工具。因此,以国家重点工程等大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建筑材料、大型设备等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一整套规划、设施和控制过程,构建我国大项目物流是现代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重大发展契机。目前,在我国开展此项业务的主要是中储货代、中远物流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且大多只进行工地现场短距离的短途公路运输作业,缺乏项目物流运输、装卸等的专业设备,并且观念落后忽视了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及管理。   新概念的仓库形式–网络仓库   网络仓库是一个与传统仓库在概念上完全不同的仓库形式,网络仓库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特定的仓库。网络仓库是一个借助先进通信设备可以随时调动所需物资的若干仓库的总和。网络仓库覆盖的地域可以很大,根据定货的数量和距离,通过网络传递到网络中心进行处理,用最短的时间作出选择,选择一个离需求地有足额库存并且距离最近的仓库向需求地发货。网络仓库改变了传统的仓储观念,仓库的网络化使物资在仓库之间的调动变得毫无意义,物资从出厂到最终目的地可能只经过一到二次运输,大大节省运输费用。并且使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这对生产厂商正确计划生产数量和安排生产计划有重要意义。   网络仓库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仓库,它利用强大的信息流统筹网络内仓库可以利用资源,用以满足对定货的需求,可以减少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的迂回物流和仓储费用的增加。仓库的网络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进步的要求。本站将继续对网络仓库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现代物流基本概念   现代物流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大热点,一方面国家去持力度较大,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调控,搞好理论研究,引领物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于物流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物流?商品流通包括4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流通形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它主要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和时间差异。2001年4月国家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需要,将运输、储运、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术语标准》中也有一个定义:“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物流管理是一门技术。它既有微观作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又有国家、地方、行业的宏观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管理关键要控制物流成本,加速周转,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要求是:搞好物资采购管理,搞好物资库存量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和储存,科学制定物资消耗定额,加强企业物流规划等等。   宏观物流管理更为重要,它可以极大提高物流的社会和总体效益。具体措施是:提倡商物分流,合理运输;搞好物流资源的社会整合;重视供应链管理;大力发展和培养第三方物流;搞好物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走集约化、社会化道路。   3、什么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运用。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式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   从理论上讲,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第一,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第二,有利于开展现代贸易;第三,有利于缩短经济联系空间;第四,有利于减少社会库存量;第五,有利减少流通费用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规划不周,贪大求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可能会加大物流成本,降低效益。如果物流企业条件设备上去了,但业务量没啬多少,那么现代物流的优势就显示不出来,因此,我们不要一轰而起,盲目地发展物流设备,更多的要从实际出发,走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道路。   二、物流业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物流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我国有很好发展前景   1、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些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比重超过20%。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增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物流业是生产和流通的基础   3、物流是第三利润的源泉   4、我国物流业有广阔的市场   5、物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和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   三、全球物流业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发展物流需要什么支撑?   物流热在全球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1、全球一体化生产制造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2、全球一体化销售系统的形成,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3、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发展,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领域,产生了第三方物流。   现代物流的发展有三大支撑条件:   1、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多式联运的产生;   3、专业物流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三方面的条件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目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有三大因素:   1、体制问题,目前物流要素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市场,“大而全”、“小而全”自己搞物流的情况十分突出。   2、大部分国营企业都是粗放型经营,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效率很低,货物自运车辆占全社会运输车辆达70%,空载率为37%,每年因装卸运输不当的损失达500亿,保管不善的损失达30亿。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达40%以上。生产企业成品库存期约45天,原材料库存约30天,商业销售库存期约35天。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一方面制约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物流业潜力很大。   3、物流人才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真正懂物流理论经,又能进行物流整合策划的经营者寥寥无几,物流操作人才大部分文化低,观念滞后,技术管理水平差。因此,必须大力和加快培养物流员、物流师和物流职业经理。 本文地址:物流常识之名词解释http:/www.606212.com/a/13348.html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生产企业物流的物流内容

    下一篇作文:RFID射频识别标签逐渐获得行业用户认可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文章《物流常识之名词解释》为物态网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文章《物流常识之名词解释》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